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蝉花背景资料简介 | 第13页 |
·蝉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3-17页 |
·蝉花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 第17-2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18-20页 |
2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20-37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结构、特性及分离原理 | 第20页 |
·分类及性能 | 第20-21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和物理性能 | 第21-22页 |
·样品的制备与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树脂的静态吸附实验 | 第23-24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吸附实验 | 第24-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5页 |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5页 |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25-26页 |
·大孔吸附树脂对多球壳菌素的静态吸附 | 第26-27页 |
·树脂静态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 第27-28页 |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等温曲线 | 第28-31页 |
·吸附热力学特性 | 第31-32页 |
·树脂对多球壳菌素的动态吸附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3 蝉花免疫抑制成分ISP-1 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37-51页 |
·引言 | 第37页 |
·大孔树脂和硅胶两步柱层析分离纯化多球壳菌素的研究 | 第37-38页 |
·大孔吸附树脂简介 | 第37-38页 |
·硅胶简介 | 第38页 |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蝉花发酵放大培养 | 第39-40页 |
·蝉花上柱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薄层色谱(TLC)条件 | 第40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条件 | 第40页 |
·质谱条件 | 第40页 |
·红外光谱条件 | 第40页 |
·薄层抗真菌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杯碟法抗真菌实验方法 | 第41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的测定 | 第41页 |
·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 | 第41-42页 |
·硅胶柱色谱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蝉花发酵罐放大培养结果 | 第42页 |
·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 | 第42-43页 |
·硅胶柱色谱 | 第43-45页 |
·硅胶柱色谱洗脱活性馏分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5-46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46-47页 |
·产物鉴定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4 大孔树脂吸附ISP-1 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51-60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基本理论 | 第5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计算方法 | 第54-57页 |
·贝塞尔函数的算法 | 第54-55页 |
·理论透过曲线的计算 | 第55页 |
·目标函数的选择 | 第55-56页 |
·优化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5 结语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含录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