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建筑入口气候缓冲区的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8-9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8-9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9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9页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9-11页
     ·系统科学理论第9-10页
     ·协同学理论第10-11页
   ·既往研究综述第11-16页
     ·国外:应对气候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第11-14页
     ·国内:生物气候缓冲层的概念第14-16页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16-18页
第二章 建筑入口气候缓冲区的概念解析第18-30页
   ·气候对人的影响第18-23页
     ·与建筑有关的气候要素第18-21页
     ·建筑微气候第21-23页
   ·气候缓冲区的概念第23-25页
     ·气候缓冲空间的概念第23-24页
     ·气候缓冲空间的特点第24-25页
   ·建筑入口气候缓冲区的界定及空间构成第25-30页
     ·建筑入口形态第25-26页
     ·建筑入口的基本类型第26-28页
     ·建筑入口气候缓冲区的空间界定第28-30页
第三章 适应气候的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的设计思想与形态第30-40页
   ·中国传统的自然生态思想第30-32页
   ·中国传统建筑入口与气候的关系第32-40页
     ·核心入口空间第32-37页
     ·外围过渡空间第37-40页
第四章 不同地域宏观气候下的现代建筑入口的空间形态分析第40-58页
   ·气候的分区与应对的策略原则第40-46页
     ·气候的分区与特征第40-41页
     ·建筑入口应对气候的策略原则第41-46页
   ·不同地域气候的建筑入口的处理第46-58页
     ·干热气候区建筑入口的空间形态第47-48页
     ·湿热气候区建筑入口的空间形态第48-52页
     ·温和气候区建筑入口的空间形态第52-54页
     ·寒冷气候区建筑入口的空间形态第54-58页
第五章 微气候环境下的核心入口空间与外围过渡空间的分析第58-88页
   ·建筑核心入口空间形成的气候影响第58-73页
     ·门、门口处的界面与气候第58-60页
     ·雨篷、门廊与气候第60-62页
     ·骑楼式灰空间第62-67页
     ·入口边庭空间与建筑内部微气候第67-71页
     ·高层建筑的底部架空第71-73页
   ·建筑入口外围过渡空间形成的气候影响第73-88页
     ·建筑入口庭院第73-75页
     ·入口户外广场的布置第75-78页
     ·植被与气候第78-84页
     ·水面与气候第84-88页
第六章 建筑入口气候缓冲区的设计方法第88-94页
   ·适应宏观气候的建筑入口设计第88-89页
   ·营造生态型的建筑入口空间第89-91页
     ·注重微气候的建筑入口空间形态第89-91页
     ·调微气候的建筑入口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第91页
   ·适应气侯的入口缓冲区设计原则的具体应用第91-94页
     ·寒冷气候入口设计措施实施细则第91-92页
     ·炎热气候入口设计措拖实施细则第92-94页
结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图片来源第99-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度及钢纤维替代箍筋的有效性
下一篇:应变率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