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 第9-10页 |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 第10-13页 |
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一、农业、农民、农民工与农户 | 第15-16页 |
二、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16-17页 |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7-19页 |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 第19-26页 |
一、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 第19-24页 |
二、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6-31页 |
一、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26-29页 |
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第一节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 第31-33页 |
一、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 第31-32页 |
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换的特征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水平低 | 第33-36页 |
一、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的总水平 | 第33-35页 |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势差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农村人口增长快 | 第36-40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 第40-57页 |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 第40-44页 |
一、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40-42页 |
二、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46-51页 |
一、转移的区域特征 | 第47页 |
二、转移的产业特征 | 第47-48页 |
三、转移的效益特征 | 第48-49页 |
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 | 第49-50页 |
五、转移的方式特征 | 第50页 |
六、转移的不平衡特征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 第51-57页 |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意义 | 第51-53页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化意义 | 第53-54页 |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意义 | 第54页 |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拓新意义 | 第54-55页 |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育和带动意义 | 第55-56页 |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减压意义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分析 | 第57-76页 |
第一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 第57-64页 |
一、就地转移模式 | 第57-60页 |
二、异地转移模式 | 第60-64页 |
第二节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64-67页 |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 | 第64-65页 |
二、自由迁徙模式 | 第65-66页 |
三、战略发展模式 | 第66-67页 |
第三节 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 | 第67-76页 |
一、转移的步调不同 | 第68-69页 |
二、转移的吸引力不同 | 第69-71页 |
三、转移的形式不同 | 第71-72页 |
四、转移的地点不同 | 第72-73页 |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区域特征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影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因 | 第76-95页 |
第一节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 第76-82页 |
一、土地制度因素 | 第76-79页 |
二、户籍制度因素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因素 | 第82-84页 |
第三节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因素和素质因素 | 第84-95页 |
一、政策因素 | 第84-92页 |
二、素质因素 | 第92-95页 |
第六章 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 第95-118页 |
第一节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 第100-106页 |
一、调整农业结构 | 第100-101页 |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 | 第101-104页 |
三、推进乡镇企业发展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统畴城乡协调发展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 第108-113页 |
一、加快发展小城镇 | 第109-110页 |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 第110页 |
三、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升级 | 第110-111页 |
四、激活农民消费,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 第111-113页 |
第五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 第113-118页 |
一、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 第114页 |
二、加强农村教育,注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 第114-116页 |
三、提高农村生育和生活质量,增强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 | 第116-117页 |
四、提高农村干部、农民企业家和回乡知识青年的素质 | 第117-118页 |
结语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9-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134页 |
ABSTRACT | 第134-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