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中风论文

脑络泰注射液治疗中风病(风火上扰、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前言第8-10页
临床研究第10-25页
 1. 研究目的第10页
 2. 病例来源第10页
 3. 病例选择标准第10-15页
   ·诊断标准第10-14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14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14-15页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第15页
 4. 试验方法第15-20页
   ·试验设计第15页
   ·分组方法及样本大小第15页
   ·盲法要求第15页
   ·药品来源第15-16页
   ·给药方案第16页
   ·疗程第16页
   ·合并症的处理原则第16页
   ·观测项目及指标第16-17页
   ·疗效评定第17-18页
   ·不良反应观测第18-19页
   ·中止试验标准第19页
   ·统计分析数据的选择第19页
   ·观察、记录、总结的有关要求第19页
   ·医学伦理要求第19-20页
 5. 临床资料第20-22页
   ·一般资料第20页
   ·两组病人性别情况分布第20页
   ·两组病人年龄情况分布第20页
   ·两组病人病程分布比较第20页
   ·两组病人病情分布第20-21页
   ·两组病人单个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比较第21页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比较第21-22页
 6. 结果第22-25页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第22页
   ·治疗后两组主要疗效比较第22页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比较第22-23页
   ·治疗前后两组单个中医证候比较第23-24页
   ·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安全性指标异常率比较第24-25页
讨论与分析第25-32页
 1. 传统病因病机学说的修正与发展第25页
 2. 新理论新学说的出现与完善第25页
 3. 中风“毒损脑络”病机学说的提出第25-30页
   ·中医学对中风“毒邪”的认识第26-27页
   ·“毒损脑络”的致病特征第27页
   ·“毒损脑络”的病理基础第27-28页
   ·现代医学对中风“毒邪”的认识第28-29页
   ·中风毒邪学说的实践意义第29-30页
 4. 药物主要组成第30页
 5. 疗效分析第30页
 6. 问题与展望第30-32页
结论第32-33页
致谢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医家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研究
下一篇:消渴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