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大型电动轮自卸车的发展趋势 | 第10页 |
| ·自卸车交-交传动系统与交-直传动系统的比较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任务 | 第11-12页 |
| ·内容框架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电动轮自卸车交流传动系统的控制策略分析 | 第14-31页 |
| ·电动轮自卸车交流传动系统分析 | 第14-17页 |
| ·电动轮自卸车交流传动装置的组成 | 第14页 |
| ·交流传动策略比较 | 第14-17页 |
| ·矢量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 第17-24页 |
| ·坐标系和坐标变换原理 | 第17-18页 |
| ·坐标变换与感应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分析 | 第18-22页 |
| ·矢量控制技术的分类与比较 | 第22-24页 |
| ·电动轮自卸车转子磁链定向控制技术数学分析 | 第24-25页 |
| ·基于转差频率法的磁链观测器模型分析 | 第25-26页 |
| ·全调制范围的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分析 | 第26-29页 |
| ·电动轮自卸车矢量控制系统的构建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模糊转子磁链角校正器的研究 | 第31-42页 |
| ·自卸车传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构建与转子电阻扰动实验 | 第31-34页 |
| ·自卸车传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31-32页 |
| ·仿工况环境的转子电阻扰动仿真实验 | 第32-34页 |
| ·转子磁链角模糊校正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 ·基于模糊算法的转子磁链角校正器设计 | 第34-39页 |
| ·转子电阻微摄动实验 | 第34-35页 |
| ·模糊规则库的分析与模糊校正器的构建 | 第35-39页 |
| ·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电动轮自卸车交流传动系统实验台硬件设计 | 第42-49页 |
| ·电动轮自卸车传动系统实验台系统组成 | 第42-43页 |
| ·主电路及IGBT驱动电路设计 | 第43-45页 |
| ·系统主控板设计 | 第45-48页 |
| ·系统主控板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 第45页 |
|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 ·速度检测模块设计 | 第47页 |
| ·过压、欠压保护 | 第47-48页 |
| ·过电流保护电路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电动轮自卸车交流传动系统实验台软件设计 | 第49-67页 |
| ·软件系统总体规划 | 第49-54页 |
| ·软件系统结构和模块化设计 | 第49-51页 |
| ·软件时序规划和中断的设置 | 第51-52页 |
| ·TMS320F2812数据处理方案 | 第52-54页 |
| ·电流和电压采样及其标度变换 | 第54-55页 |
| ·电动轮测速算法的编程实现 | 第55-58页 |
| ·速度检测常用方法比较 | 第55-57页 |
| ·本系统使用的测速方法 | 第57-58页 |
| ·模糊磁链观测器的编程实现 | 第58-59页 |
| ·电流PI控制器的实现 | 第59-60页 |
| ·基于全调制范围的空间矢量调制算法编程实现 | 第60-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电动轮自卸车变频调速系统模拟实验 | 第67-71页 |
| ·电动轮自卸车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 | 第67-68页 |
|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 总结及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附录B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