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粒子设计"的种类与应用 | 第9-10页 |
| ·乳液聚合工艺 | 第10-12页 |
| ·间歇法 | 第11页 |
| ·半连续法 | 第11-12页 |
| ·溶胀法 | 第12页 |
| ·控制复合乳胶粒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 ·种子乳胶粒的粘度 | 第12-13页 |
| ·种子乳胶粒Tg和反应温度 | 第13-14页 |
| ·引发剂浓度和类型 | 第14-15页 |
| ·热力学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 ·动力学理论模型 | 第16-20页 |
| ·聚合物Ⅱ链生成 | 第17页 |
| ·聚合物Ⅱ链扩散迁移及簇的形成 | 第17-19页 |
| ·簇迁移、簇聚并及相分离 | 第19-20页 |
| ·表征方法 | 第20-21页 |
| ·论文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 第2章 实验配方设计 | 第22-36页 |
| ·单体的选择及其配比 | 第22-24页 |
| ·确定研究体系 | 第22-23页 |
| ·确定单体配比 | 第23-24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4-25页 |
| ·结果表征 | 第25-26页 |
| ·固含量及转化率测定 | 第25-26页 |
| ·凝聚率测定 | 第26页 |
| ·理论玻璃化转变温度 | 第26页 |
| ·透射电镜表征 | 第2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6-35页 |
| ·反应温度 | 第26-27页 |
| ·搅拌速度 | 第27-28页 |
| ·乳化剂用量、加入方式 | 第28-30页 |
| ·乳液聚合方式 | 第30-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PSt/PMMA和PMMA/PSt复合乳胶粒的形态 | 第36-45页 |
| ·热力学平衡形态预测 | 第36-40页 |
| ·实验 | 第40-42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0页 |
| ·实验步骤 | 第40-42页 |
| ·结果表征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复合乳胶粒PMMA/P(BA-St)的形态 | 第45-59页 |
| ·理论值预测PMMA/P(BA-St)的热力学平衡形态 | 第45-46页 |
| ·实验 | 第46-49页 |
|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 ·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 ·性能表征 | 第48-49页 |
| ·接触角预测反应条件下PMMA/P(BA-St)的热力学平衡态 | 第49-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 ·饥饿法制备低BA浓度的PMMA/P(BA-St)复合乳胶粒 | 第53-55页 |
| ·溶胀法制备高BA浓度的PMMA/P(BA-St)复合乳胶粒 | 第55-57页 |
| ·最终形态与热力学平衡形态的对比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复合乳胶粒P(MA-MMA)/PSt的形态 | 第59-71页 |
| ·理论值预测P(MA-MMA)/PSt的热力学平衡形态 | 第59-60页 |
| ·实验 | 第60-63页 |
|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 ·实验步骤 | 第61-63页 |
| ·表征 | 第63页 |
| ·接触角预测反应条件下P(MA-MMA)/PSt的热力学平衡态 | 第63-6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 ·间歇法制备MA:MMA为10:90的复合乳胶粒 | 第66-67页 |
| ·溶胀法制备MA:MMA为20:80的复合乳胶粒 | 第67-68页 |
| ·充溢态半连续法制备高MA浓度的复合乳胶粒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