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小结 | 第11-12页 |
第2章 关于城市雕塑的风貌 | 第12-16页 |
·城市雕塑风貌 | 第12-13页 |
·新与旧的概念划分 | 第13-14页 |
·“相由心生”的城市雕塑风貌显现 | 第14-16页 |
第3章 雕塑的公共性发展 | 第16-20页 |
·中国城市雕塑中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中国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之“照搬” | 第16页 |
·中国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之“跟风” | 第16页 |
·中国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之“农民雕塑” | 第16-17页 |
·中国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之“甲”“乙”双方的认识差异 | 第17页 |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发展 | 第17-20页 |
·传统雕塑中公共精神的体现 | 第17-18页 |
·当代雕塑中公共性的体现 | 第18-20页 |
第4章 社会形态下的因地制宜的城市雕塑形式 | 第20-24页 |
·政府主持下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共艺术 | 第20页 |
·政府支持下的区别于红色主题的民族民俗文化主题 | 第20-21页 |
·私人企业主持的题材 | 第21-22页 |
·社会组织(民间基金)主持的公益事业主题 | 第22-24页 |
第5章 城市雕塑艺术形态的变化 | 第24-27页 |
·城市雕塑艺术形态的材质发展 | 第24-25页 |
·城市雕塑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发展 | 第25-27页 |
·城市雕塑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负空间 | 第25页 |
·城市雕塑的语言表达形式中的科学成分 | 第25-26页 |
·城市雕塑的语言表达形式中的人文发展 | 第26-27页 |
第6章 关于我的创作 | 第27-33页 |
·创作来源及感受 | 第27-29页 |
·我的创作作品中的公共性体现 | 第29-33页 |
·作品中的时代记忆 | 第29页 |
·作品中的公共生态和人文关怀 | 第29-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
注释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