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曲艺涅槃--逝去的洛阳琴书与再生的河洛大鼓文化变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田野调查情况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古都洛阳的传统文化语境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古都洛阳地域及人文历史背景概述 | 第21-22页 |
一、地域特征 | 第21页 |
二、人文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古都洛阳的曲艺文化 | 第22-29页 |
一、古都曲艺文化的宫廷及文人色彩 | 第23-24页 |
二、古都曲艺与河南曲艺的相互建构关系 | 第24-29页 |
第二章 从洛阳琴书到河洛大鼓的变迁过程 | 第29-47页 |
第一节 记忆碎片:逝去的洛阳琴书 | 第29-31页 |
一、洛阳琴书的源起 | 第29页 |
二、历史文献中的洛阳琴书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洛阳琴书与鼓儿哼融合的产物:鼓碰弦 | 第31-41页 |
一、洛阳琴书与南阳鼓儿哼初次接触 | 第31-33页 |
二、鼓碰弦创始人:吕禄 | 第33-37页 |
三、洛阳琴书与鼓碰弦此消彼长 | 第37-38页 |
四、洛阳琴书艺人的效仿与改革 | 第38-40页 |
五、坚守传统:老艺人的"琴书"情结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河洛大鼓的兴衰过程 | 第41-47页 |
一、河洛大鼓正式命名 | 第41-43页 |
二、命名后的曲折发展 | 第43-44页 |
三、河洛大鼓代表性艺人:段界平 | 第44-45页 |
四、河洛大鼓创始地之现状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音乐形态的变迁 | 第47-91页 |
第一节 音乐本体变迁 | 第47-77页 |
一、曲种变迁:从琴书类到鼓词类 | 第47-50页 |
二、乐器变迁:弃扬琴增鼓板 | 第50-53页 |
三、音乐结构变迁:从曲牌体到板腔体 | 第53-54页 |
四、唱腔变化:从冗繁到明快 | 第54-75页 |
五、伴奏变迁:从固定模式到两随意 | 第75-77页 |
第二节 表演形态、场所及场合的变迁 | 第77-88页 |
一、表演形态变迁:从闭目静唱到融入手眼身法步 | 第77-80页 |
二、表演场所变迁:由室内移向室外 | 第80-85页 |
三、表演场合变迁 | 第85-88页 |
第三节 音乐形态变迁解析 | 第88-91页 |
一、变迁过程解析 | 第88-89页 |
二、艺人发起的主动变迁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制度、传播与传承方式的变迁 | 第91-109页 |
第一节 制度变迁 | 第91-99页 |
一、组织制度变迁:从摆皇会到书会 | 第91-96页 |
二、传承制度变迁:从严格到自由 | 第96-99页 |
第二节 传播与传承方式的变迁 | 第99-102页 |
一、传播方式变迁:从行走到媒体传播 | 第99-100页 |
二、传承方式变迁:从自发拜师学艺到政府指派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制度、传播与传承方式变迁解析 | 第102-109页 |
一、变迁过程解析 | 第102页 |
二、政府在场引起的指导性变迁 | 第102-109页 |
第五章 社会变迁中的河洛大鼓艺人与听众 | 第109-125页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艺人的变化 | 第109-118页 |
一、艺人的家庭背景及从艺过程 | 第109-111页 |
二、艺人文化程度的变化 | 第111页 |
三、艺人社会地位的起伏变化 | 第111-118页 |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河洛大鼓听众 | 第118-125页 |
一、听众调查结果 | 第119-122页 |
二、听众需求 | 第122-123页 |
三、河洛大鼓的台湾听众 | 第123-125页 |
结论 | 第125-129页 |
附录:曲艺活动大事记 | 第129-1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40页 |
照片、谱例索引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