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9-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3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再教育基本内涵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6-17页 |
·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7-1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 | 第18页 |
·社会再教育模式 | 第18-19页 |
·社会再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的联系与区别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基础理论探讨 | 第22-30页 |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页 |
·零值边际劳动生产率理论 | 第22-2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特征与规律 | 第23-2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3-2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一般规律 | 第25-2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再教育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整体统筹原则 | 第29页 |
·结构优化原则 | 第29页 |
·动态适应原则 | 第29-30页 |
3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30-42页 |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教育程度的整体状况 | 第30-35页 |
·总体状况 | 第30-32页 |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 第32-3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 第34-35页 |
·武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35-42页 |
·问卷设计 | 第35-36页 |
·调查方法 | 第36页 |
·调查结果 | 第36-37页 |
·存在问题 | 第37-39页 |
·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4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42-51页 |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特点 | 第42-46页 |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特点 | 第42-44页 |
·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特点 | 第44-45页 |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特点 | 第45-46页 |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启示 | 第46-51页 |
·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认识 | 第46-47页 |
·强化政府服务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职能 | 第47-48页 |
·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机制 | 第48页 |
·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责任 | 第48-49页 |
·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资源 | 第49页 |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法制 | 第49-50页 |
·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实效 | 第50-51页 |
5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模式的构建 | 第51-59页 |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的三种模式构建 | 第51-54页 |
·定向转移的社会再教育模式 | 第51-52页 |
·非定向转移的社会再教育模式 | 第52-53页 |
·自主创业的社会再教育模式 | 第53-54页 |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模式实施的策略 | 第54-59页 |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 第55页 |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55-56页 |
·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 | 第56-57页 |
·建立和完善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57页 |
·加强学历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对接 | 第57-59页 |
6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件 | 第64-75页 |
附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附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附件三:关于做好2007年度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 第68-71页 |
附件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