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红楼梦》研究与评论论文

《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

凡例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4页
ABSTRACT第14-21页
前言第21-23页
第一章 汉语修辞造词概说第23-43页
 第一节 造词、造词理据与修辞造词第23-29页
  一、造词第23-24页
  二、造词理据第24-27页
  三、修辞造词第27-29页
 第二节 汉语修辞造词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29-35页
  一、古代汉语修辞造词发展的状况第29-33页
  二、现代汉语修辞造词发展的状况第33-34页
  三、当代网络词语中修辞造词发展的状况第34-35页
 第三节 汉语修辞造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35-38页
  一、汉语修辞造词研究的成果第35-37页
  二、目前汉语修辞造词研究存在的不足第37-38页
 第四节 汉语修辞造词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38-43页
  一、建立修辞造词说的必要性第38-40页
  二、研究修辞造词的意义第40-43页
第二章 《红楼梦》修辞造词概貌第43-118页
 第一节 比喻造词第44-66页
  一、比喻造词的定义第44页
  二、比喻造词的类型第44-50页
   (一) 借喻式词语第45-47页
   (二) 暗喻式词语第47-49页
   (三) 明喻式词语第49-50页
  三、比喻造词的心理机制第50-53页
  四、比喻造词的美质第53-56页
  五、比喻造词与中国人具象思维的特征第56-62页
  六、比喻造词的隐喻认知实质第62-66页
 第二节 借代造词第66-87页
  一、借代造词的定义第66-69页
  二、借代造词的类型第69-74页
  三、借代造词的心理机制第74-76页
  四、借代造词的美质第76-79页
  五、借代造词与中国人具象思维的特征第79-80页
  六、借代造词的转喻认知实质第80-87页
 第三节 其他修辞造词法第87-114页
  一、委婉造词第87-93页
  二、夸张造词第93-101页
  三、其他修辞造词法第101-114页
 第四节 修辞造词的兼格现象第114-118页
  一、修辞造词兼格现象的存在和解读第114-115页
  二、修辞造词兼格现象的不同类型第115-118页
第三章 《红楼梦》修辞造词的特色第118-134页
 第一节 《红楼梦》修辞造词的多样性第118-122页
  一、语体风格的多样性第118-121页
  二、思想内容的多样性第121-122页
 第二节 《红楼梦》修辞造词的唯美性第122-134页
  一、绘画美第122-126页
  二、音乐美第126-129页
  三、典雅美第129-134页
第四章 《红楼梦》修辞造词所体现的一般规律第134-151页
 第一节 从具体的修辞格到在词汇系统中的固化是一个过程第135-139页
  一、高度依赖语境而存在的修辞格第135-136页
  二、普遍修辞格文本的存在第136-137页
  三、由修辞现象向词汇现象的过渡和转化第137-139页
 第二节 修辞格在词汇系统中固化的方式第139-146页
  一、修辞格固化为新词第139-141页
  二、修辞格固化为新义第141-146页
 第三节 影响修辞格在词汇系统中固化的因素第146-151页
  一、言语社团的认同程度第147-148页
  二、语言系统的自我调节第148-149页
  三、表层结构的长度第149-151页
后记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7页
附录部分第157-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本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161-16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楼梦》词汇研究
下一篇: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