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论 | 第14-28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6页 |
二、基本假设、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24页 |
(一) 对于地区间主义总体性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二) 对于东盟与欧盟地区间关系的研究 | 第19-21页 |
(三) 对东盟与欧盟地区环境合作特别是气候变化合作的研究 | 第21-23页 |
(四)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5-28页 |
第一章 东盟与欧盟地区间环境合作理论分析 | 第28-36页 |
一、从地区间主义理论看地区间环境合作的内涵 | 第28-30页 |
二、地区间环境合作的功能性分析 | 第30-33页 |
(一) 绿色软实力的权力平衡 | 第30页 |
(二) 多向度的环境制度建设 | 第30-31页 |
(三) 环境议题设置的理性化 | 第31-32页 |
(四) 环境议程设定和控制 | 第32页 |
(五) 环境合作认同的强化 | 第32-33页 |
三、气候变化合作问题的特殊性 | 第33-36页 |
(一) 气候变化是影响范围广的全球性问题 | 第33-34页 |
(二) 气候变化合作问题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 第34页 |
(三) 气候变化合作的主要机制是谈判 | 第34页 |
(四) 气候变化合作存在多层次性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东盟与欧盟地区间气候变化合作的阶段性分析 | 第36-50页 |
一、1977至1992年地区间气候变化合作初步启动 | 第37-39页 |
(一) 东盟与欧盟总体处于非对称性冷淡时期 | 第37页 |
(二) 从美国主导全球环境治理到《框架公约》签署 | 第37-39页 |
二、1993至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制定过程中加深合作 | 第39-42页 |
(一) 东盟与欧盟总体处于升温阶段并转向平等伙伴关系 | 第39-40页 |
(二) 亚欧会议召开标志地区间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 第40-41页 |
(三) 欧盟在气候谈判上日趋主导且与东盟合作加深 | 第41-42页 |
三、1998至2005年迈向新型伙伴关系的地区间合作 | 第42-46页 |
(一) 双重危机后东盟与欧盟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 第42-43页 |
(二) 欧盟气候变化主导权正式确立及同东盟的通力合作 | 第43-46页 |
四、2006年至今多层次全面性地区间合作 | 第46-50页 |
(一) 欧盟签署《东盟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 | 第46-47页 |
(二) 加大合作力度应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谈判的开启 | 第47-48页 |
(三) “巴厘路线图”出台及东盟的声音 | 第48-49页 |
(四) 亚欧会议平台上地区间气候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 第49-50页 |
第三章 东盟与欧盟地区间气候变化合作的特点 | 第50-56页 |
一、从联合国框架下向地区间合作向度发展 | 第50-51页 |
二、地区间合作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 第51-53页 |
三、地区间合作的机制化深入发展 | 第53-54页 |
四、地区间合作的多层次广度拓展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地区间气候变化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56-69页 |
一、全球层面 | 第56-60页 |
(一) 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特点决定其成为地区间环境合作的前沿领域 | 第56-57页 |
(二) 多向度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的推动 | 第57-58页 |
(三) 欧盟在环境外交领域的大国平衡政策 | 第58-60页 |
二、地区层面 | 第60-64页 |
(一) 东盟的经济崛起及自由贸易区发展是合作的根本动力 | 第60-61页 |
(二) 东盟宪章生效及东盟地区影响力提升 | 第61-62页 |
(三) 为克服欧盟东扩带来的内部分歧并提升欧盟的声誉 | 第62-63页 |
(四) 地区突发性环境危机事件的推动作用 | 第63-64页 |
三、国家层面 | 第64-69页 |
(一) 德国和法国的推动作用 | 第65-66页 |
(二) 新加坡和印尼的岛国危机感 | 第66-67页 |
(三) 柬埔寨与最不发达国家基金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地区间气候变化合作的影响因素 | 第69-77页 |
一、地区模式特别是宪政模式的差异 | 第69-70页 |
二、以亚欧会议为代表的跨地区合作机制化程度有待提高 | 第70-71页 |
三、地区间自由贸易区谈判面临重重阻力 | 第71-73页 |
四、金融危机的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双重影响 | 第73-74页 |
五、东盟核电发展争议与清洁能源开发瓶颈 | 第74-77页 |
结束语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