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3-33页 |
| ·水资源和人类健康 | 第13页 |
| ·木质素与制浆造纸漂白废水的毒性关系 | 第13-15页 |
| ·木素 | 第13-14页 |
| ·漂白废水中的毒性木素衍生物 | 第14-15页 |
| ·絮凝剂和絮凝剂作用机理 | 第15-19页 |
| ·絮凝剂的种类 | 第15-16页 |
| ·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 第16-19页 |
|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 ·微生物絮凝剂前沿进展 | 第23页 |
| ·废物利用产絮凝剂工作进展 | 第23-31页 |
| ·废弃有机高浓度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 | 第23-26页 |
| ·利用固体废弃纤维素制备絮凝剂 | 第26-27页 |
| ·木质素改性絮凝剂的制备和应用 | 第27-30页 |
| ·无机废弃物制备絮凝剂 | 第30-31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31-33页 |
|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 第31页 |
| ·絮凝剂的分离纯化、絮凝特性和机制研究 | 第31-32页 |
| ·漂白废水耐受菌絮凝剂有效制备方法的建立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漂白废水耐受性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33-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 ·筛选样品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 ·初筛方法 | 第34页 |
| ·复筛方法 | 第34页 |
| ·驯化方法 | 第34页 |
| ·絮凝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35页 |
| ·研究BF-11在废水中的生长和产絮凝剂情况 | 第35-36页 |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6-40页 |
| ·BF-11在漂白废水和非漂白废水培养基中生长,葡萄糖消耗及产絮凝剂情况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BF-11和 HW-7产絮凝剂絮凝体系的优化、絮凝剂分离纯化和絮凝机理比较研究 | 第42-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 ·菌种 | 第42页 |
| ·产絮凝剂培养基 | 第42页 |
| ·絮凝活性测定方法 | 第42页 |
| ·絮凝活性的分布 | 第42页 |
|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各种因素 | 第42-43页 |
| ·絮凝剂溶液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43页 |
| ·絮凝体系结合键的检测 | 第43页 |
| ·絮凝剂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43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 ·总糖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45页 |
| ·中性糖组分的测定 | 第45-46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 ·影响絮凝活性的各种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 ·BF-11和 HW-7胞外絮凝剂组分测定及热稳定性 | 第50-55页 |
| ·絮凝体系结合键的检测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微生物絮凝剂廉价制备的探索 | 第58-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材料 | 第59页 |
| ·方法 | 第59-60页 |
| ·仪器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 ·pH对 BF-11自絮凝体系的影响 | 第61-62页 |
| ·[Ca~(2+)]对BF-11自絮凝体系的影响 | 第62-63页 |
| ·0.35mMCa~(2+)溶液加入量对BF-11自絮凝体系的影响 | 第63页 |
| ·廉价制备细胞絮凝剂絮凝活性的测定 | 第63-64页 |
| ·细胞絮凝剂制备后发酵液上清中木素衍生物(AOX)降解情况分析 | 第64-67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