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3页 |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资源 | 第16页 |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类型 | 第16-19页 |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能力的评价 | 第19页 |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基础理论及技术的研究 | 第19-27页 |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资源的生产应用研究 | 第27-28页 |
·前景与展望 | 第28-29页 |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29-41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30-31页 |
·cDNA-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31-33页 |
·cDNA微列阵技术及其应用 | 第33-34页 |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及其应用 | 第34-35页 |
·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35-36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36-4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平邑甜茶杂交后代生殖特性的研究 | 第43-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3页 |
·花粉观察 | 第43页 |
·开花和坐果率调查 | 第43-44页 |
·胚胎学观察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花粉性状观察 | 第44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开花坐果特性比较 | 第44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果实和种子特征比较 | 第44-46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切柱头处理后坐果状况比较 | 第46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开花时期调查 | 第46-47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胚胎发育特征研究 | 第47-53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胚胎发育时期与相应花期的对应关系 | 第53页 |
·讨论 | 第53-56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无融合生殖能力比较 | 第53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胚胎发育与相应花期的对应关系 | 第53-55页 |
·皱叶矮生型株系的生殖方式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平邑甜茶杂交后代的倍性鉴定及核型分析 | 第58-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供试材料 | 第58页 |
·染色体数目观察 | 第58页 |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 | 第58页 |
·核型分析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杂交后代与平邑甜茶双胚苗的倍性鉴定 | 第59页 |
·杂交后代与平邑甜茶双胚苗的核型分析 | 第59-64页 |
·讨论 | 第64-72页 |
·倍性鉴定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核型分析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平邑甜茶花期子房抑制性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74-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88页 |
·供试材料 | 第7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74-76页 |
·平邑甜茶花期子房总RNA的提取及mRNA的分离纯化 | 第76-79页 |
·cDNA合成 | 第79-80页 |
·双链 cDNA Rsa I 酶切 | 第80-81页 |
·接头的连接 | 第81-82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 | 第82-84页 |
·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 第84-85页 |
·消减cDNA文库的质量分析 | 第85-86页 |
·差异筛选消减cDNA文库及 ESTs分析 | 第86-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5页 |
·平邑甜茶花期子房总 R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88-89页 |
·平邑甜茶花期子房的 mRNA差异显示(DDRT-PCR)分析 | 第89-90页 |
·mRNA的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 第90-91页 |
·Rsa I 酶切效率分析 | 第91页 |
·双链cDNA接头连接效率分析 | 第91-92页 |
·差减杂交后两次 PCR扩增产物的分析 | 第92页 |
·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的质量分析 | 第92-93页 |
·差异筛选消减cDNA文库 | 第93-94页 |
·差异基因的序列和同源性分析 | 第94-95页 |
·讨论 | 第95-106页 |
·不同方法提取平邑甜茶花期子房 RNA的探讨 | 第95-103页 |
·平邑甜茶花期子房抑制性消减文库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平邑甜茶花期子房差异基因片段序列及功能分析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08-109页 |
·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9页 |
附录 | 第11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