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牯岭镇景观风貌更新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有关旅游镇的研究 | 第10页 |
·有关城市风貌的研究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本章注释 | 第12-13页 |
第二章庐山牯岭镇概况 | 第13-24页 |
·庐山牯岭镇概况 | 第13-23页 |
·庐山概况 | 第13-16页 |
·庐山近代牯岭开发建设史 | 第16-20页 |
·庐山牯岭镇概况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页 |
本章注释 | 第23-24页 |
第三章牯岭镇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景观风貌的认识 | 第24-25页 |
·景观 | 第24页 |
·景观风貌与城市景观风貌 | 第24-25页 |
·牯岭镇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 第25-26页 |
·用地布局混乱视觉景观形象差 | 第26-27页 |
·历史文化遗产景观破坏严重 | 第27-28页 |
·重要景观节点特色不明显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页 |
本章注释 | 第29-31页 |
第四章牯岭镇景观风貌更新的思路、模式与方法 | 第31-42页 |
·疏解人口与调整用地布局 | 第31-35页 |
·理论基础——有机疏散理论 | 第31-32页 |
·实践基础——有关牯岭镇人口及用地布局的规划实践 | 第32-34页 |
·疏解牯岭镇人口及调整用地布局的实践 | 第34-35页 |
·景观风貌更新的模式与方法 | 第35-40页 |
·景观风貌更新模式的确立 | 第35-36页 |
·宏观控制 | 第36-38页 |
·中观保护 | 第38-40页 |
·微观整治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页 |
本章注释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牯岭镇景观风貌更新实践 | 第42-59页 |
·宏观控制牯岭镇景观风貌 | 第42-45页 |
·牯岭镇宏观生态景观格局控制 | 第42-44页 |
·岭镇宏观视觉景观控制 | 第44-45页 |
·中观保护东谷历史风貌区(历史地段) | 第45-53页 |
·牯岭镇东谷历史别墅群价值 | 第46-48页 |
·牯岭东谷历史风貌区保护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牯岭镇历史风貌区景观保护实践 | 第49-53页 |
·微观整治重要节点景观形象 | 第53-57页 |
·牯岭街景观整治 | 第53-56页 |
·美庐别墅环境整治与特色塑造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本章注释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59页 |
·前景展望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详细摘要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