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简要说明 | 第11-12页 |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3-14页 |
2. 期证业务合作 | 第14-28页 |
·期证业务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期证业务合作释义 | 第14页 |
·期证合作的现实基础 | 第14-16页 |
·境外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的模式借鉴 | 第16-22页 |
·美国主要证券公司参与情况 | 第16-17页 |
·台湾证券公司参与情况 | 第17-19页 |
·我国期证合作模式借鉴 | 第19-22页 |
·股指期货背景下的期证合作 | 第22-28页 |
·证券公司从事IB 业务的相关政策 | 第22-23页 |
·证券公司从事IB 业务的风险来源 | 第23-25页 |
·证券公司从事IB 业务风险管理 | 第25-28页 |
3. 期银业务合作 | 第28-43页 |
·期银业务合作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期银业务合作释义 | 第29页 |
·期银合作的现实基础 | 第29-30页 |
·期银业务合作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期银合作的战略利益分析 | 第32-33页 |
·期银业务合作现状 | 第33-37页 |
·银行电子结算网络和营销网点赋予的传统优势与期货业扩张需求的有效结合 | 第33-36页 |
·资金供需双方在融资平台上的浅尝性合作 | 第36-37页 |
·国外商业银行参与股指期货的模式借鉴 | 第37-39页 |
·国外商业银行参与模式 | 第37-38页 |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模式及远景展望 | 第38-39页 |
·股指期货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特别结算业务 | 第39-43页 |
·商业银行特别结算业务模式 | 第39-40页 |
·特别结算会员存在的风险 | 第40页 |
·特别结算会员的风险管理 | 第40-42页 |
·特别结算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 第42-43页 |
4. 期证银业务合作监管 | 第43-59页 |
·金融监管模式理论 | 第43-45页 |
·金融监管模式的定义 | 第43-44页 |
·金融监管模式的分类 | 第44-45页 |
·国外混业经营监管模式 | 第45-47页 |
·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 | 第46页 |
·美国的“功能监管”模式 | 第46-47页 |
·我国的金融监管现状 | 第47-53页 |
·期货、证券、商业银行的监管历史及现状 | 第48-50页 |
·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 第50-52页 |
·次贷危机后对金融监管的反思 | 第52-53页 |
·如何对期证银之间的业务合作进行有效监管 | 第53-59页 |
·统一监管模式的构想 | 第54页 |
·建立监管协调合作机制 | 第54-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