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川芎概述 | 第11-12页 |
·川芎的药用价值 | 第11页 |
·川芎的其他价值 | 第11-12页 |
·川芎的主要病虫害 | 第12页 |
·菌核病的研究 | 第12-15页 |
·油菜菌核病的危害及症状 | 第12-13页 |
·菌核病病原菌 | 第13-14页 |
·菌核培养方法的研究 | 第14页 |
·子囊盘人工诱导方法的研究 | 第14-15页 |
·ITS序列分析及其在真菌研究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ITS序列分析的原理 | 第15-16页 |
·ITS序列分析在核盘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6页 |
·核盘菌侵染条件 | 第16-17页 |
·菌核的萌发方式 | 第16页 |
·侵染源 | 第16-17页 |
·病原菌的传播方式 | 第17页 |
·病原菌的侵染 | 第17页 |
·菌核病的防治 | 第17-19页 |
·传统防治 | 第17-18页 |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川芎菌核病的危害及症状特征 | 第19-20页 |
·川芎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9-20页 |
·川芎菌核病的症状特征 | 第20页 |
·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20-22页 |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20页 |
·分离菌回接 | 第20页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20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20-21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1-22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22-26页 |
·环境因素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 第22-24页 |
·环境因素对菌核萌发产盘的影响 | 第24-25页 |
·环境因素对子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5页 |
·菌丝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值的变化(产酸测定) | 第25-26页 |
·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 | 第26页 |
·核盘菌侵染条件 | 第26页 |
·侵染源 | 第26页 |
·侵入部位及方式的观察 | 第26页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26-28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的影响 | 第27页 |
·杀菌剂对子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28页 |
·川芎菌核病菌重寄生真菌生物防治潜能初探 | 第28-29页 |
·菌核重寄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28页 |
·对峙培养 | 第28页 |
·重寄生现象观察 | 第28页 |
·挥发性代谢产物抑制作用的测定 | 第28-29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川芎菌核病的危害及症状特征 | 第29页 |
·川芎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29页 |
·川芎菌核病的症状特征 | 第29页 |
·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31页 |
·病原菌的分离和回接 | 第29-30页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30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30-31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1页 |
·川芎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31-36页 |
·环境因素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 第31-33页 |
·环境因素对菌核萌发产盘的影响 | 第33-34页 |
·环境因素对子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4-36页 |
·菌丝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值的变化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 | 第36页 |
·核盘菌侵染条件 | 第36-37页 |
·侵染源 | 第36页 |
·侵入部位及方式的观察 | 第36-37页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37-39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的影响 | 第38页 |
·杀菌剂对子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39页 |
·核盘菌菌核重寄生真菌生物防治潜能初探 | 第39-40页 |
·菌核重寄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9页 |
·对峙培养 | 第39页 |
·重寄生现象观察 | 第39-40页 |
·挥发性代谢产物抑制作用的测定 | 第4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川芎菌核病的症状 | 第40页 |
·川芎菌核病菌的鉴定 | 第40-41页 |
·川芎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41-42页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42页 |
·核盘菌菌核重寄生真菌生物防治潜能初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