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诱变剂 | 第12-16页 |
·物理诱变剂 | 第12-14页 |
·化学诱变剂 | 第14页 |
·空间技术诱变 | 第14-15页 |
·复合因子诱变 | 第15-16页 |
·转座子插入诱变 | 第16页 |
·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 第16-18页 |
·小细胞团筛选法 | 第16页 |
·选择压力筛选法 | 第16-18页 |
·提高诱变育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8-19页 |
·植物细胞耐盐性机理 | 第19-22页 |
·渗透调节 | 第19-20页 |
·清除活性氧的膜保护体系 | 第20-21页 |
·盐胁迫与信号传递 | 第21-22页 |
·植物细胞耐热性机理 | 第22-24页 |
·高温逆境下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第22页 |
·高温逆境下植物体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第22页 |
·高温逆境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 第22-23页 |
·高温逆境下植物体内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23页 |
·高温逆境下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变化 | 第23-24页 |
·抗性突变体抗性鉴定指标 | 第24-25页 |
·相关性状鉴定 | 第24页 |
·抗性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分析 | 第24-25页 |
·抗性的分子鉴定 | 第25页 |
·植物细胞突变体在花卉上的应用 | 第25-26页 |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百合离体抗盐变异体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研究 | 第27-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百合材料 | 第27页 |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外植体的清洗及灭菌 | 第27页 |
·培养条件及培养基 | 第27页 |
·EMS(甲基磺酸乙酯)的配制及其浓度的筛选方法 | 第27-28页 |
·NaCl 浓度的筛选 | 第28页 |
·耐盐性百合突变体的筛选 | 第28页 |
·百合抗盐性的鉴定方法 | 第28-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百合组培苗的获得 | 第31页 |
·化学诱变剂EMS 对百合再生苗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盐浓度处理对百合的影响 | 第32-33页 |
·EMS 和盐共同胁迫处理对百合的影响 | 第33-34页 |
·突变的耐盐性诱变百合苗的生理指标变化 | 第34-36页 |
·突变的耐盐性诱变百合苗的SOD 和POD 酶活性的变化 | 第34-35页 |
·突变的耐盐性诱变百合苗的MDA 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第35页 |
·盐胁迫下诱变百合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百合离体抗热变异体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的的研究 | 第36-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百合材料 | 第36页 |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外植体的清洗及灭菌 | 第36页 |
·培养条件及培养基 | 第36页 |
·EMS(甲基磺酸乙酯)的配制及其浓度的筛选方法 | 第36-37页 |
·百合耐热温度的筛选 | 第37页 |
·耐热性百合突变体的筛选 | 第37页 |
·百合抗热性的鉴定方法 | 第37-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百合组培苗的获得 | 第40页 |
·化学诱变剂EMS 对铁炮百合再生苗的影响 | 第40-41页 |
·温度对铁炮百合再生苗的影响 | 第41-42页 |
·EMS 和高温胁迫共同处理对百合的影响 | 第42-43页 |
·高温胁迫下诱变百合苗的生理指标变化 | 第43-46页 |
·高温胁迫下诱变百合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3页 |
·高温胁迫下诱变百合的MDA 含量变化 | 第43-44页 |
·高温胁迫下诱变百合苗的SOD 和POD 酶活性的变化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化学诱变剂对百合的诱变效应 | 第46页 |
·高盐胁迫后亚洲百合变异苗的生理特性的变化 | 第46-47页 |
·高温胁迫后铁炮百合变异苗的生理特性的变化 | 第47-48页 |
·关于诱变百合的讨论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