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非暴力犯罪概述 | 第12-21页 |
一、非暴力犯罪的概念 | 第12页 |
二、非暴力犯罪的类型 | 第12页 |
三、非暴力犯罪的特点 | 第12-14页 |
(一) 非暴力犯罪范围的流动性 | 第12-13页 |
(二) 非暴力犯罪原因的法定性 | 第13页 |
(三) 非暴力犯罪目的的非生命、健康侵害性 | 第13-14页 |
四、对非暴力行为施以刑法处罚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五、我国自建国以来对非暴力犯罪的有关规定的变迁 | 第15-16页 |
六、我国现行刑法典关于非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立法状况考察 | 第16-18页 |
七、我国关于非暴力犯罪死刑立法的特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死刑概述以及死刑不适用于非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21-32页 |
一、死刑的功能 | 第21-22页 |
二、死刑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 | 第22-23页 |
(一) 我国的死刑发展历史概述 | 第22页 |
(二) 外国的死刑发展历史概述 | 第22-23页 |
三、死刑存废之争以及理论支持 | 第23-24页 |
(一) 死刑废止论的主要观点及理论支持 | 第23-24页 |
(二) 死刑支持者的主要观点及理论支持 | 第24页 |
四、死刑在我国的适用标准及使用限制 | 第24-25页 |
五、我国关于非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状况考察 | 第25-26页 |
六、外国关于非暴力犯罪刑罚的应用及中西关于非暴力犯罪死刑应用的比较 | 第26-27页 |
七、学界关于我国非暴力犯罪死刑存废之争 | 第27-29页 |
八、对非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支持者的心理分析及批驳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以经济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和职务犯罪为例谈对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的废除 | 第32-38页 |
一、经济犯罪的死刑立法及废除问题的分析 | 第32-34页 |
(一) 从犯罪原因上分析 | 第32-33页 |
(二) 从对该罪适用死刑的效果上分析 | 第33页 |
(三) 从价值取舍上分析 | 第33页 |
(四) 从立法的不匹配性分析 | 第33-34页 |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死刑立法及废除问题的分析 | 第34-35页 |
(一) 从犯罪性质上分析 | 第34页 |
(二) 从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效果上分析 | 第34-35页 |
(三) 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毒品犯罪问题上的做法 | 第35页 |
三、职务犯罪的死刑立法及废除问题的分析 | 第35-38页 |
(一) 从职务犯罪的发生原因上分析 | 第36页 |
(二) 从对该罪适用死刑的效果上分析 | 第36页 |
(三) 从刑罚的正当性要求上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非暴力犯罪死刑废除后的刑罚替代措施 | 第38-43页 |
一、基于"轻轻重重"原则的非暴力犯罪的刑罚再设置 | 第38-41页 |
(一) 重罪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替代措施设置 | 第38-40页 |
(二) 轻罪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替代措施设置 | 第40-41页 |
二、以公众法律素养的提高作为非暴力犯罪刑罚改革的社会基础 | 第41页 |
三、规范刑法体系,废除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适用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