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柴油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安全柴油简介 | 第14-15页 |
| ·微乳化燃油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微乳液理论 | 第18-22页 |
| ·微乳液的定义 | 第18页 |
| ·微乳液的结构类型 | 第18-19页 |
|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第19-20页 |
| ·微乳液的制备 | 第20页 |
| ·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微乳液的燃烧和节能降污机理 | 第21-22页 |
| ·表面活性剂理论 | 第22-25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22-23页 |
|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胶团化 | 第23-24页 |
| ·表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24页 |
| ·增溶作用 | 第24-2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乳化剂对柴油微乳化影响的研究 | 第28-44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 ·乳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9页 |
| ·微乳化柴油的制备 | 第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2页 |
| ·油酸二乙醇酰胺 | 第29-30页 |
| ·油酸(环烷酸)钠盐 | 第30-32页 |
| ·油酸(环烷酸)单乙醇胺盐 | 第32-35页 |
| ·乳化剂的结构对微乳化的影响 | 第35-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化影响的研究 | 第44-56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实验药品 | 第44页 |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 ·醇的种类及加入量对微乳化的影响 | 第44页 |
| ·柴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44-45页 |
|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的计算 | 第45页 |
| ·醇转移标准自由能变化 | 第45-46页 |
| ·柴油微乳液粒径的表征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 ·醇的种类及加入量对微乳化的影响 | 第46-48页 |
| ·柴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48-50页 |
| ·最佳HLB值的确定 | 第50-51页 |
| ·醇转移标准自由能变化 | 第51-53页 |
| ·柴油微乳液粒径的表征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无机盐对柴油微乳化影响的研究 | 第56-60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实验药品 | 第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微乳化柴油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60-66页 |
| ·实验药品 | 第60页 |
|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 ·运动粘度 | 第60页 |
| ·闭口闪点 | 第60-61页 |
| ·凝点 | 第61页 |
| ·粒径 | 第61页 |
| ·温度稳定性 | 第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 ·运动粘度 | 第61-62页 |
| ·闭口闪点 | 第62页 |
| ·凝点 | 第62-63页 |
| ·粒径 | 第63-64页 |
| ·温度稳定性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 第72-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