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2-24页 |
·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研究的起因与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典型性 | 第13页 |
·合肥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17页 |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与实践 | 第17-19页 |
·研究视角、范畴与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视角 | 第19-20页 |
·研究范畴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史研究 | 第24-32页 |
·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 第24-26页 |
·区位 | 第2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城市环境概况 | 第25页 |
·城市交通概况 | 第25-26页 |
·城市文化概况 | 第26页 |
·政区沿革 | 第26-30页 |
·合肥名称的由来 | 第26-27页 |
·城池的演变 | 第27-30页 |
·城市空间演化过程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历史研究 | 第32-42页 |
·合肥省域空间形态研究 | 第32-33页 |
·省会经济圈 | 第32页 |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 | 第32-33页 |
·合肥市域空间形态研究 | 第33-34页 |
·合肥主城区空间形态研究 | 第34-41页 |
·解放前团块城市空间形态(1949 年以前) | 第34-36页 |
·“风扇形”城市空间形态(1949 年——1991 年) | 第36-38页 |
·翼间填充和跳跃发展城市空间形态(1991 年——2000 年) | 第38-40页 |
·多组团紧密发展城市空间形态(2000 年以后)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拓展机制分析 | 第42-51页 |
·约束机制 | 第43-45页 |
·自然地理因素——拓展基础 | 第43-44页 |
·生态环境 | 第43-44页 |
·资源赋存 | 第44页 |
·基础设施因素——拓展约束力 | 第44-45页 |
·社会文化因素——拓展催化力 | 第45页 |
·动力机制 | 第45-50页 |
·政治政策因素——拓展控制力 | 第45-47页 |
·行政区划 | 第45-46页 |
·政府政策 | 第46页 |
·城市规划 | 第46-47页 |
·经济产业因素——拓展原动力 | 第47页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47页 |
·城市功能演进 | 第47页 |
·交通因素——拓展牵引力 | 第47-50页 |
·对外交通 | 第48-49页 |
·内部交通 | 第49-50页 |
·科技进步因素——拓展推动力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策略研究 | 第51-67页 |
·城市空间拓展的理论 | 第51-54页 |
·城市空间拓展内涵 | 第51页 |
·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 | 第51-52页 |
·城市空间拓展的规律 | 第52-53页 |
·国外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变迁与选择 | 第53-54页 |
·我国大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选择 | 第54页 |
·合肥城市空间拓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54-56页 |
·合肥空间拓展面临的机遇 | 第54-55页 |
·国际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 | 第54页 |
·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 第54-55页 |
·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 | 第55页 |
·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 | 第55页 |
·空间拓展面临的挑战 | 第55-56页 |
·区域竞争压力 | 第55页 |
·打破行政区划的压力 | 第55-56页 |
·生态环境压力 | 第56页 |
·机制协调压力 | 第56页 |
·泛长三角背景下合肥空间拓展策略 | 第56-58页 |
·江淮城市群对合肥的空间引导 | 第56-57页 |
·合肥经济圈对合肥的空间引导 | 第57-58页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合肥的发展 | 第58-59页 |
·示范区规划对合肥的空间引导 | 第58页 |
·示范区中合肥的发展 | 第58-59页 |
·合肥市域城镇空间拓展策略 | 第59-60页 |
·合肥06 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引导 | 第59页 |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 第59-60页 |
·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 第60页 |
·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 | 第60页 |
·合肥中心城空间发展策略 | 第60-66页 |
·合肥老城区有机更新策略 | 第61-63页 |
·土地资源优化 | 第62页 |
·交通设施资源优化 | 第62页 |
·特色资源优化 | 第62-63页 |
·滨湖新区发展引导策略 | 第63-65页 |
·对滨湖新区的准确定位 | 第63-64页 |
·治理污染水源 | 第64页 |
·加快建设交通网络与设施 | 第64页 |
·政府与市场互动的新区开发模式 | 第64-65页 |
·生态发展策略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