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 | 第15-27页 |
一、从市民社会到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 第15-21页 |
(一) 市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 第15-19页 |
(二)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 第19-21页 |
二、市民社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 第21-27页 |
(一) 市民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 | 第21-22页 |
(二)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 第22-27页 |
第二章 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27-34页 |
一、明代中叶至民国时期市民社会的萌芽 | 第27-29页 |
二、新中国建立头三十年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停滞 | 第29-32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崛起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4-50页 |
一、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 | 第34-40页 |
(一) 发育中的中国市民社会现状 | 第34-37页 |
(二) 发育中的中国市民社会特点 | 第37-40页 |
二、当前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一) 外部环境问题 | 第40-43页 |
(二) 内部结构问题 | 第43-44页 |
三、当前中国市民社会发育的制约因素 | 第44-50页 |
(一) 经济因素 | 第44-46页 |
(二) 体制、政策因素 | 第46-47页 |
(三) 文化因素 | 第47-48页 |
(四) 社会主体因素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建构的基本思路 | 第50-74页 |
一、建构目标、原则、特点及步骤 | 第50-57页 |
(一) 建构目标 | 第50-52页 |
(二) 建构原则 | 第52-55页 |
(三) 建构特点 | 第55-56页 |
(四) 建构步骤 | 第56-57页 |
二、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建构的现实路径 | 第57-74页 |
(一) 努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以提供物质基础 | 第57-60页 |
(二) 完善政治文明建设以提供法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 第60-63页 |
(三) 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提供精神动力 | 第63-66页 |
(四) 切实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以提供主体力量 | 第66-71页 |
(五) 确立生态文明体系以提供环境依托和生态支撑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