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铜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与基质性质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8页
 1 尾矿废弃地废弃地的形成、类型与危害第11-13页
   ·矿业废弃地的定义、类型第11页
   ·尾矿废弃地的特点第11-12页
   ·尾矿废弃地的危害第12-13页
 2 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及措施第13-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措施第14-15页
 3 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意义第15页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植物群落对人工恢复坡而基质理化性质和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第16页
   ·植物群落对人工恢复坡面土壤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影响第16-17页
   ·植物群落对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的适应性第17页
 6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第17-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35页
 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18页
 2 实验方案第18-24页
   ·植物群落调查和植物采集第18-23页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23-24页
 3 主要实验试剂第24-26页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使用试剂第24-25页
   ·土壤重金属测定使用试剂第25页
   ·土壤酶活性测定使用试剂第25页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作用使用试剂第25页
   ·植物养分和金属元素含量第25-26页
 4 主要实验器材第26-28页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所用器材第26页
   ·土壤重金属测定所用器材第26-27页
   ·土壤酶活性测定所用器材第27页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作用所用器材第27页
   ·植物养分和金属元素所用器材第27-28页
 5 分析和测定方法第28-34页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28-31页
   ·土壤中重金属测定方法第31页
   ·土壤中酶活性的测定第31-33页
   ·土壤中微生物量和呼吸作用的测定第33页
   ·植物中营养元素和金属含量测定第33-34页
 6 数据处理第34-35页
第三章 植物群落对人工恢复坡面基质理化性质和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第35-47页
 1 杨山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理化性质与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第35-41页
   ·杨山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第35-36页
   ·杨山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金属有效态及总量的变化第36-41页
 2 水木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理化性质与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第41-44页
   ·水木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第41-42页
   ·水木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金属有效态及总量的变化第42-44页
 3 讨论第44-46页
 4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植物群落对人工恢复坡面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47-55页
 1 杨山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第47-49页
 2 水木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第49-51页
 3 讨论第51-54页
   ·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微生物量的积累和分布第51-52页
   ·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微生物量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第52-53页
   ·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呼吸作用、代谢熵与上壤性质的关系第53-54页
 4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植物群落对人工恢复坡面土壤酶活性影响第55-63页
 1 杨山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第55-57页
 2 水木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第57-59页
 3 讨论第59-62页
   ·土壤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基质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第59-60页
   ·土壤酶活性与基质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第60-61页
   ·土壤酶活性与上壤微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第61-62页
 4 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植物群落对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基质的适应性第63-71页
 1 不同人工恢复坡面植物体内养分含量的变化第63-65页
   ·杨山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植物体内养分含量第63页
   ·水木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植物体内养分含量第63-65页
 2 不同人工恢复坡面植物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第65-68页
   ·杨山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植物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第65页
   ·水木冲尾矿废弃地人工恢复坡面植物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第65-68页
 3 讨论第68-70页
 4 小结第70-7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种仙茅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DNA和微生物模板合成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