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言:课题研究的意义、现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 第12-15页 |
(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研究的现状 | 第13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文章结构 | 第14-15页 |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界定和特征 | 第15-20页 |
(一)逆反心理的涵义和特征 | 第15-16页 |
(二) 逆反行为的涵义和特征 | 第16-17页 |
(三) 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第17-18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征和属性 | 第18-20页 |
1、思想属性 | 第19-20页 |
2、思想互动当中的被动属性 | 第20页 |
3、不定型属性 | 第20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种类和特点 | 第20-26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 第20-22页 |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味地冷漠、排斥 | 第21页 |
2、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 | 第21页 |
3、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 | 第21页 |
4、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 | 第21-22页 |
5、对思想政治教育、校纪校规的消极抵制 | 第22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种类 | 第22-24页 |
1、超限逆反心理 | 第22页 |
2、禁果逆反心理 | 第22-23页 |
3、信任逆反心理 | 第23页 |
4、评定逆反心理 | 第23-24页 |
5、自主逆反心理 | 第24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 | 第24-26页 |
1、主观性色彩显著 | 第24-25页 |
2、群体感染性明显 | 第25页 |
3、效应性比较显著 | 第25页 |
4、理性调节性差 | 第25-26页 |
5、外化性效用较低 | 第26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 第26-33页 |
(一) 受教育者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 | 第27-28页 |
1、大学生自身利益和需要 | 第27页 |
2、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 第27-28页 |
(二) 教育者方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类工作者 | 第28-29页 |
1、教育者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当,方法单一,形式主义严重 | 第28页 |
2、教育者放松自我修养、降低自我要求 | 第28-29页 |
3、教育者自身对待工作的态度 | 第29页 |
(三) 教育途径和载体方面 | 第29-31页 |
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利益的驱使,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 第29-30页 |
2、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 第30页 |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针对性 | 第30页 |
4、国际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 第30-31页 |
(四) 教育环境方面 | 第31-33页 |
1、非理性地对待政治运动的历史教训 | 第31页 |
2、对当今社会生活主题和社会消极因素的误读 | 第31页 |
3、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4、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32页 |
5、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 第32页 |
6、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7、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 | 第33页 |
四、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 | 第33-51页 |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 第33-37页 |
1、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 第33-35页 |
2、立足科学发展观,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思路 | 第35-37页 |
(二) 在互连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勇于面对挑战,找出应对良策 | 第37-41页 |
1、网络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37-39页 |
2、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9-41页 |
(三)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改革 | 第41-43页 |
1、改革应该把握的原则 | 第41页 |
2、切实加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 第41-43页 |
(四) 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完善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 | 第43-47页 |
1、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 | 第44-46页 |
2、完善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 | 第46-47页 |
(五) 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艺术 | 第47-48页 |
1、了解大学生心态,捕捉良好的教育时机,体现教育的艺术 | 第47页 |
2、积极学习最新的教育学理论,努力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 第47-48页 |
(六) 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 | 第48-51页 |
1、熏陶感染法 | 第49页 |
2、疏导教育法 | 第49页 |
3、心理咨询法 | 第49-50页 |
4、思想转化法 | 第50页 |
5、冲突缓解法 | 第50页 |
6、典型教育法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词 | 第53-54页 |
在校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