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预见能力概述 | 第12-21页 |
(一) 预见能力的概念和内容 | 第12-15页 |
1. 预见能力的概念 | 第12页 |
2. 预见能力的预见内容 | 第12-15页 |
(二) 预见能力的分类 | 第15-16页 |
1. 立法拟制的预见能力和司法认定的预见能力 | 第15页 |
2. 普通预见能力与特别预见能力 | 第15-16页 |
3. 抽象预见能力和具体预见能力 | 第16页 |
(三) 预见能力和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16-21页 |
1. 预见能力和注意能力的关系 | 第17-18页 |
2. 预见能力和辨认能力的关系 | 第18页 |
3. 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的关系 | 第18-21页 |
(四) 预见能力是所有过失犯罪成立的共同主体条件 | 第21页 |
二、预见能力的判断标准述评 | 第21-31页 |
(一) 关于预见能力判断标准的几种学说概述 | 第22-25页 |
1. 客观标准说 | 第22-23页 |
2. 主观标准说 | 第23页 |
3. 折衷说 | 第23-25页 |
4. 主客观统一说 | 第25页 |
(二) 对上述几种学说的评析 | 第25-31页 |
1. 对客观标准说的评析 | 第26-27页 |
2. 对主观标准说的评析 | 第27-30页 |
3. 对主客观统一说的评析 | 第30-31页 |
三、类型人标准说之提倡 | 第31-50页 |
(一) 预见能力判断标准的实质 | 第31-34页 |
1. 判断能力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 第31-32页 |
2. 预见能力判断标准的实质 | 第32-34页 |
(二) 类型人标准说的内容 | 第34-36页 |
(三) 类型人标准说的具体化——类型人的确定 | 第36-41页 |
1. 自然因素 | 第36-37页 |
2. 生物学因素 | 第37-39页 |
3. 社会角色因素 | 第39-41页 |
(四) 类型人标准说的优越性 | 第41-46页 |
1. 类型人标准说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和认识实践 | 第41-43页 |
2. 类型人标准说能够克服主观标准说和客观标准说的弊端 | 第43-44页 |
3. 类型人标准说能够真正判断出行为人预见能力的真实状况 | 第44页 |
4. 类型人标准说是在法益保护原则和责任原则之间保持平衡的唯一的合理路径 | 第44-46页 |
(五) 对类型人标准说优越性可能存在的疑问之解答 | 第46-50页 |
1. 类型人标准说是否会导致客观归罪,与刑罚个别化原则相悖? | 第46-48页 |
2. 类型人标准说能否在判断普通过失的场合适用?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