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9页 |
| 一、祖国医学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的认识 | 第11-17页 |
| 1.病名 | 第11页 |
| 2.病因 | 第11-12页 |
| 3.病机 | 第12-13页 |
| 4.现代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4页 |
| 5.冠心病肾虚血瘀证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 6.益肾活血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页 |
| 7.从五脏论治冠心病 | 第15-17页 |
| 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的认识 | 第17-21页 |
| 1.危险因素 | 第17-19页 |
| 2.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 三、血管内皮功能 | 第21-24页 |
| 1.血管内皮研究的发展 | 第21页 |
| 2.正常血管内皮 | 第21-22页 |
| 3.血管内皮主要功能 | 第22页 |
| 4.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 第22-24页 |
| 四、中医药对冠心病内皮功能及抗氧化的干预 | 第24-26页 |
| 1.对内皮功能干预 | 第24-26页 |
| 2.抗氧化干预 | 第26页 |
| 五、西药改善内皮功能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 1.硝酸脂类 | 第26页 |
| 2.他汀类 | 第26-27页 |
| 3.钙拮抗剂 | 第27页 |
|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第27页 |
| 5.L-精氨酸 | 第27页 |
| 6.叶酸和维生素B_(12)、B_6 | 第27页 |
| 7.曲美他嗪 | 第27-29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9-38页 |
| 1.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2.研究资料 | 第29-32页 |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0页 |
| ·中医症候计分方法 | 第30-31页 |
|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 ·排除标准 | 第31-32页 |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2页 |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32页 |
| 3.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治疗方法 | 第32页 |
| ·观察指标 | 第32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2-33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33页 |
| 4.结果 | 第33-38页 |
| ·一般临床资料 | 第33-34页 |
| ·中医证候指标分析 | 第34-36页 |
| ·血管内皮功能分析 | 第36-37页 |
| ·抗氧化功能指标 | 第37页 |
| ·不良反应 | 第37-3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43页 |
| 1.肾虚血瘀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 第38-39页 |
| 2.益肾活血法为冠心病的有效治法 | 第39-40页 |
| 3.益肾活血方的方药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40-42页 |
| 4.研究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 1.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 2.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附录 | 第51-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