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25页 |
1 白念珠菌的流行病学 | 第11页 |
2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状 | 第11-12页 |
3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4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5 应对耐药真菌感染的研究 | 第18-20页 |
6 TET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7 本研究的内容、创新性及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一部分 白念珠菌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 第25-31页 |
1 材料 | 第25-27页 |
2 方法 | 第27-29页 |
3 结果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白念珠菌生物膜构建及药物敏感性实验 | 第31-37页 |
1 材料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3页 |
3 结果 | 第33-37页 |
第三部分 氟康唑及其联用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37-41页 |
1 材料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38页 |
3 结果 | 第38-41页 |
第四部分 白念珠菌生物膜重新悬浮后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 第41-44页 |
1 材料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50页 |
1 实验菌株的来源及特征 | 第44-45页 |
2 TET实验剂量的确定 | 第45页 |
3 白念珠菌生物膜药物敏感性的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4 生物膜分期及本实验时间点的选择 | 第46-47页 |
5 白念珠菌生物膜药物敏感性的讨论 | 第47页 |
6 生物膜预防性治疗的意义 | 第47-48页 |
7 可能存在的增效机制 | 第48页 |
8 白念珠菌生物膜重新悬浮后药物敏感性的讨论 | 第48-49页 |
9 培养条件与药物敏感性的讨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缩略词表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