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湄州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景观构筑建议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绪论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妈祖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 第18-27页 |
·妈祖文化现象概述 | 第18-20页 |
·妈祖文化现象的现代性依据 | 第20-21页 |
·妈祖文化的溯源与传播 | 第21-23页 |
·妈祖信仰的起源 | 第21页 |
·妈祖信仰的传播路径 | 第21-23页 |
·妈祖朝圣游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页 |
·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 第23-26页 |
·人文意蕴 | 第23-25页 |
·强烈的海洋文化色彩 | 第25页 |
·宗教朝觐 | 第25-26页 |
·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研究进展综述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民俗建筑及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 第27-41页 |
·民俗建筑及民俗文化旅游 | 第27-32页 |
·民俗旅游建筑定义 | 第27-28页 |
·民俗建筑与民俗文化旅游的关系 | 第28-30页 |
·民俗建筑文化旅游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第30-32页 |
·民俗建筑文化旅游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32-3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32-3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33-34页 |
·民俗建筑景观在民俗旅游景观中的内涵及价值 | 第34-41页 |
·民俗建筑景观在民俗旅游景观中的内涵 | 第34-38页 |
·民俗建筑景观在民俗旅游景观中的价值 | 第38-41页 |
第三章 福建民俗建筑特点及各地妈祖庙建筑特征概述 | 第41-71页 |
·民俗建筑景观营造的原则 | 第41-43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41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41-42页 |
·民俗性原则 | 第4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42-43页 |
·福建传统民俗建筑的特点及分类 | 第43-47页 |
·按地域分类 | 第43-46页 |
·福建不同地域民俗建筑的特点 | 第46-47页 |
·莆仙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 | 第47-62页 |
·构筑方式 | 第47-49页 |
·布局模式 | 第49-54页 |
·建筑材料及造型 | 第54-56页 |
·建筑色彩及装饰特征 | 第56-62页 |
·各地妈祖庙的建筑特征概述 | 第62-71页 |
·湄洲湾地区妈祖庙建筑特征 | 第62页 |
·环渤海区妈祖庙建筑特征 | 第62-65页 |
·内陆地区妈祖庙建筑特征 | 第65-67页 |
·东南亚各地妈祖庙建筑特征 | 第67-69页 |
·妈祖庙建筑特征概述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基于民俗文化的湄州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 第71-83页 |
·湄州岛与妈祖文化 | 第71-72页 |
·湄州岛旅游开发概况 | 第71-72页 |
·湄州岛与妈祖文化渊源关系 | 第72页 |
·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的要素 | 第72-74页 |
·实体旅游资源 | 第73页 |
·非实体旅游资源 | 第73-74页 |
·民俗建筑文化视野下湄州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 第74-78页 |
·妈祖信仰对当地建筑文化的影响 | 第74页 |
·妈祖信仰影响下妈祖庙建筑及装饰特征 | 第74-78页 |
·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旅游资源综述 | 第78-80页 |
·妈祖信仰是湄州岛永恒的吸引核 | 第78-79页 |
·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转移 | 第79页 |
·滨海观光旅游作为宗教旅游的补充 | 第79-80页 |
·基于民俗特征的参与型旅游小镇模式概述 | 第80-83页 |
·参与型旅游小镇模式的定义及研究进程 | 第80-82页 |
·湄洲岛建设参与型旅游小镇条件分析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湄州岛民俗旅游景观构筑建议 | 第83-94页 |
·旅游发展思路:以妈祖信俗为核心民俗景观旅游区 | 第83-86页 |
·突出妈祖主题 | 第83页 |
·重点营造民俗景观 | 第83-84页 |
·滨海休闲景观作为补充 | 第84页 |
·民众广泛参与 | 第84-86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86页 |
·湄洲岛民俗景观构筑建议 | 第86-89页 |
·民俗景观构筑应具有的特性 | 第86-87页 |
·湄洲岛旅游开发项目的主要内容 | 第87-89页 |
·湄州岛民俗景观的构筑思路及开发层次 | 第89-90页 |
·湄洲岛景观构筑思路 | 第89-90页 |
·湄洲岛的旅游开发层次分析 | 第90页 |
·构筑湄州岛民俗景观时应突出要素及形式表现 | 第90-94页 |
·湄洲岛民俗景观应突出的要素 | 第90-91页 |
·建议构筑湄洲岛景观时采用的形式表现 | 第91-94页 |
总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