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特高含水期低效无效循环识别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机理及特征研究第10-16页
   ·影响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因素分析第10-11页
     ·胶结程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第10页
     ·渗透率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第10页
     ·孔隙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第10页
     ·生产速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第10页
     ·流体粘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第10-11页
     ·非均质性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第11页
   ·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在开发中所表现的特征第11-13页
     ·注水油压低、启动压力低、吸水指数大第11-12页
     ·吸水剖面差异大第12页
     ·压力指数PI 值小第12-13页
     ·注采压差比较大第13页
     ·采液指数增加幅度大第13页
     ·含水率高第13页
     ·井组采注比大第13页
     ·油、水井井底压力变化第13页
   ·低效循环条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第13-16页
第二章 低效循环条带的判别第16-46页
   ·建立四参数决策系数法第16-30页
     ·参数选取原则第16-19页
     ·建立判别方法第19-30页
     ·建立判别标准第30页
   ·进行精细地质研究确认低效循环条带第30-38页
     ·沉积微相图的数字化第31页
     ·油水井所处沉积微相描述第31-32页
     ·低效循环层位判定方法研究第32-34页
     ·低效循环层位判断识别第34-38页
   ·低效循环类型划分第38-40页
   ·水井主要注水方向和油井主要来水方向的确定第40-41页
   ·运用测试资料对低效循环条带进行验证第41-46页
     ·测井资料的应用第41-43页
     ·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判别大孔道第43-44页
     ·注水井压降资料的应用第44页
     ·动静态资料验证低效循环井层第44-46页
第三章 低效无效循环形成条件研究第46-58页
   ·低效无效循环形成条件研究第46-54页
     ·垂向上高渗透层模型第46-49页
     ·厚油层底部模型第49-51页
     ·主流线模型第51-54页
   ·典型区块的低效循环带的初步调查及挖掘方向第54-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详细摘要第63-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萨北油田含聚污水处理工艺优化
下一篇:葡Ⅰ组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