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规律及防护措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危害研究 | 第11-14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与人体的耦合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的安全剂量与标准研究 | 第15-18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防护与管理研究 | 第18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电磁辐射基本理论及生物学效应 | 第21-38页 |
| ·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 | 第21-24页 |
| ·麦克斯韦方程 | 第21-22页 |
| ·电磁辐射的原理 | 第22页 |
| ·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 | 第22-24页 |
| ·电磁场分析方法 | 第24-29页 |
| ·实验法 | 第24-26页 |
| ·解析法 | 第26-28页 |
| ·数值法 | 第28-29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29-33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29-31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法的优势 | 第31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SAR的一般步骤 | 第31-33页 |
| ·电磁场生物效应概述 | 第33-36页 |
|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 第33-35页 |
| ·电磁辐射计量学参数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规律实验研究 | 第38-58页 |
| ·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实验研究综述 | 第38-40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实验设备 | 第38-39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实验环境 | 第39-40页 |
|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实验方案 | 第40-45页 |
| ·实验器材 | 第41-43页 |
| ·实验步骤 | 第43-45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5-57页 |
| ·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测量数据 | 第45-50页 |
| ·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 ·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等值线图绘制 | 第52-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移动电话与人体相互作用的模拟计算 | 第58-71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 ·移动电话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 ·人头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移动电话与人体相互作用的FDTD分析 | 第60-69页 |
| ·计算参数的设定 | 第61-64页 |
| ·移动电话与手机相互作用的模拟计算 | 第64-69页 |
| ·模拟仿真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69-70页 |
| ·电场强度E与比吸收率SAR的比较 | 第69-70页 |
| ·模拟仿真与实验结论原因分析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研究 | 第71-82页 |
| ·改进移动电话天线结构 | 第71-73页 |
| ·移动电话天线类型 | 第71-73页 |
| ·移动电话天线辐射比较 | 第73页 |
| ·距离防护 | 第73-74页 |
| ·电磁屏蔽防护技术 | 第74-78页 |
| ·电磁屏蔽的基本原理 | 第74-76页 |
| ·电磁屏蔽材料 | 第76-78页 |
| ·其它防护措施 | 第78-81页 |
| ·"左手材料"技术 | 第78页 |
| ·滤波防护技术 | 第78-79页 |
| ·电磁吸波材料防护 | 第79-80页 |
| ·个人电磁防护产品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82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2-83页 |
|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83-84页 |
| 附录 | 第84-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