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不正当影响的基本理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不正当影响的起源与概念 | 第13-16页 |
第二节 不正当影响的性质 | 第16-18页 |
第三节 不正当影响的价值分析 | 第18-23页 |
一、维护合同正义 | 第18-20页 |
二、维护交易安全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对两大法系中不正当影响的立法情况的分析 | 第23-38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中不正当影响的立法情况 | 第23-32页 |
一、英国法中不正当影响的认定 | 第23-28页 |
二、美国法中不正当影响的认定 | 第28-30页 |
三、不正当影响的法律效果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中不正当影响的立法情况 | 第32-38页 |
一、规定与不正当影响类似的制度 | 第32-36页 |
二、直接规定不正当影响制度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我国借鉴不正当影响制度的依据 | 第38-50页 |
第一节 现实依据——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 第38-41页 |
一、社会关系的复杂现状 | 第38-39页 |
二、社会专业化的发展 | 第39-40页 |
三、市场交易行为的不规范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完善我国意思表示瑕疵制度的需要……. | 第41-50页 |
一、不正当影响与欺诈的比较 | 第41-43页 |
二、不正当影响与胁迫的比较 | 第43-45页 |
三、不正当影响与乘人之危的比较 | 第45-46页 |
四、不正当影响与重大误解的比较 | 第46-47页 |
五、不正当影响与显失公平的比较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不正当影响制度在我国的立法构建 | 第50-59页 |
第一节 不正当影响制度在我国实现的立法途径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对不正当影响制度的立法设计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对不正当影响制度的立法规制 | 第53-59页 |
一、合同种类上的规制 | 第53-55页 |
二、对"特殊关系"的规制 | 第55-56页 |
三、对不正当影响制度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规制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