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8页 |
| 1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目的 | 第18-29页 |
| ·烟粉虱及双生病毒概述 | 第18-20页 |
| ·烟粉虱及其危害 | 第18-19页 |
| ·烟粉虱传播的双生病毒 | 第19-20页 |
| ·双生病毒病害在我国的发生 | 第20页 |
| ·烟粉虱-双生病毒-植物互作 | 第20-25页 |
| ·双生病毒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 ·间接影响 | 第21-22页 |
| ·直接影响 | 第22-23页 |
| ·烟粉虱-双生病毒-植物互作的生态学意义 | 第23-25页 |
| ·双生病毒病害的流行 | 第23-24页 |
| ·入侵烟粉虱对土著烟粉虱的竞争取代 | 第24-25页 |
| ·病毒侵染对植物防御生理的影响 | 第25-27页 |
| ·次生代谢物 | 第26页 |
| ·防御信号转导途径 | 第26-27页 |
| ·本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2 基本材和方法 | 第29-35页 |
| ·基本材料 | 第29-32页 |
| ·供试昆虫及其试验种群维持 | 第29页 |
| ·供试植物 | 第29-30页 |
| ·供试病毒及带毒植物的获取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0-31页 |
| ·生态学研究相关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 ·分子生物学及化学分析相关主要仪器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 ·烟粉虱及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32页 |
| ·烟粉虱生物型的鉴定 | 第32-33页 |
| ·植物及烟粉虱体内病毒DNA的PCR检测 | 第33-35页 |
| 3 B型、Q型和ZHJ2型烟粉虱对TYLCV的获取、存留及传播 | 第35-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 ·烟粉虱及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TYLCV DNA的检测 | 第36页 |
| ·获毒时间测定 | 第36页 |
| ·持毒时间测定 | 第36页 |
| ·传毒效率测定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 ·烟粉虱对TYLCV的获取 | 第37页 |
| ·TYLCV在烟粉虱体内的存留 | 第37页 |
| ·烟粉虱对TYLCV的传播 | 第37页 |
| ·讨论 | 第37-43页 |
| 4 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适合度比较 | 第43-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 ·棉花上发育的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生殖力与寿命 | 第44页 |
| ·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44-45页 |
| ·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种群增长 | 第45页 |
| ·TYLCV对Q型和ZHJ2型烟粉虱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直接影响 | 第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 ·棉花上发育的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生殖力与寿命 | 第46页 |
| ·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46页 |
| ·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种群增长 | 第46页 |
| ·TYLCV对Q型和ZHJ2型烟粉虱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直接影响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54页 |
| 5 B型烟粉虱在感染TYLCCNV不同时期烟草上的适合度比较 | 第54-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 ·B型烟粉虱在感染TYLCCNV不同时期烟草上的适合度 | 第55-56页 |
| ·B型烟粉虱在健康或发病烟草上的存活时间与产卵量的关系 | 第56-57页 |
| ·B型烟粉虱在注射后30天发病和健康烟草上的存活时间 | 第57页 |
| ·讨论 | 第57-66页 |
| 6 健康和感染TYLCCNV烟草的烟碱含量比较 | 第66-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页 |
| ·讨论 | 第67-70页 |
| 7 TYLCCNV DNA A及TYLCCNV DNAβ侵染对普通烟适合性的影响 | 第70-7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 ·试验材料 | 第70-71页 |
| ·试验方法 | 第71页 |
| ·3种处理植株的获取 | 第71页 |
| ·B型烟粉虱在3种处理普通烟上的种群增长 | 第71页 |
|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页 |
| ·讨论 | 第71-75页 |
| 8 JA、SA对烟草适合性的影响 | 第75-8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 ·健康及发病烟草内源JA及SA含量的测定 | 第75页 |
| ·茉莉酸甲酯及水杨酸甲酯的施用方法 | 第75-76页 |
| ·烟粉虱在外源施用MeJA和MeJA植株上的寿命和产卵量比较 | 第76页 |
| ·数据处理 | 第7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 ·健康及发病烟草叶片的内源JA、SA含量 | 第76页 |
| ·烟粉虱在施用MeJA或MeJA烟草上的存活和产卵量 | 第76-77页 |
| ·讨论 | 第77-81页 |
| 9 总讨论 | 第81-86页 |
| ·烟粉虱-TYLCV-植物互作关系 | 第82页 |
| ·双生病毒-烟粉虱间接互惠共生关系的机制 | 第82-83页 |
| ·研究中存在问题 | 第83-84页 |
| ·值得继续研究问题 | 第84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 附录1 TYLCV的寄主范围测定及TYLCV侵染对烟草适合性的影响 | 第98-104页 |
| 附录2 TYLCCNV DNA A及DNAβ侵染对心叶烟、本氏烟适合性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 附录3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或待发表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