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不锈钢筋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5页 |
1.2.1 国内不锈钢筋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不锈钢筋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不锈钢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不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3.1 国内不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不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4.1 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力性能 | 第17-18页 |
1.4.2 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 | 第18-19页 |
1.5 裂缝宽度理论的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1.5.1 国内外裂缝宽度理论概况 | 第19-21页 |
1.5.2 国内外规范对裂缝宽度的定义 | 第21-23页 |
1.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 不锈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受力性能试验 | 第24-54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24页 |
2.2 材料性能 | 第24-28页 |
2.2.1 钢筋 | 第24-26页 |
2.2.2 混凝土 | 第26-27页 |
2.2.3 应变片 | 第27-28页 |
2.3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28-37页 |
2.3.1 试件设计 | 第28-29页 |
2.3.2 试件制作 | 第29-37页 |
2.4 试验装置和试验步骤 | 第37-39页 |
2.4.1 试验装置 | 第37-38页 |
2.4.2 试验步骤 | 第38-39页 |
2.5 加载规则和量测方案 | 第39-41页 |
2.5.1 加载规则 | 第39页 |
2.5.2 量测方案 | 第39-41页 |
2.6 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 | 第41-53页 |
2.6.1 破坏机理 | 第41-42页 |
2.6.2 加载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42-52页 |
2.6.3 实际参数和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不锈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67页 |
3.1 平截面假定的验证 | 第54-56页 |
3.2 侧向挠曲线 | 第56-58页 |
3.3 跨中侧向挠度 | 第58-62页 |
3.3.1 偏心距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2 配筋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 纵向钢筋应变 | 第62-65页 |
3.4.1 偏心距的影响 | 第62-64页 |
3.4.2 配筋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不锈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承载力计算 | 第67-76页 |
4.1 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67页 |
4.2 承载力计算 | 第67-75页 |
4.2.1 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67-74页 |
4.2.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74-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研究 | 第76-87页 |
5.1 荷载裂缝曲线 | 第77-78页 |
5.2 试验荷载确定 | 第78-79页 |
5.3 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第79-83页 |
5.3.1 平均裂缝间距 | 第79-81页 |
5.3.2 平均裂缝宽度 | 第81-82页 |
5.3.3 短期最大裂缝宽度 | 第82-83页 |
5.4 裂缝间距计算分析 | 第83-84页 |
5.5 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分析 | 第84-86页 |
5.5.1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裂缝宽度计算 | 第84-85页 |
5.5.2 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裂缝宽度计算 | 第85-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尚待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