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城市扩张对城市历史遗产的影响 | 第15页 |
1.1.2 存量规划下传统街区保护的机遇 | 第15页 |
1.1.3 城市双修对特色风貌的要求 | 第15-16页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6-18页 |
1.2.1 传统街区的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1.2.2 城市特色风貌 | 第17页 |
1.2.3 拼贴城市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1.3.1 传统街区研究的演进 | 第18-19页 |
1.3.2 国内对传统街区的研究阶段与内容 | 第19-21页 |
1.3.3 传统街区风貌研究的价值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2 传统街区特色风貌和“拼贴”理论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 第26-40页 |
2.1 传统街区风貌研究概述 | 第26-30页 |
2.1.1 城市风貌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2.1.2 城市风貌研究要素与层面 | 第28-29页 |
2.1.3 传统街区特色风貌构建路径 | 第29-30页 |
2.2 国内外对传统街区风貌的管控综述 | 第30-33页 |
2.2.1 国内外对传统街区风貌的管控 | 第30-32页 |
2.2.2 国内传统街区中的风貌营造研究 | 第32-33页 |
2.3 拼贴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 第33-35页 |
2.3.1 拼贴城市的理论构成 | 第33-34页 |
2.3.2 城市风貌拼贴的观念与运用 | 第34-35页 |
2.4 传统街区的风貌与拼贴特征 | 第35-37页 |
2.4.1 传统街区的风貌变化 | 第35-36页 |
2.4.2 传统街区的风貌拼贴特征 | 第36-37页 |
2.5 拼贴设计在传统街区风貌塑造的案例 | 第37-39页 |
2.5.1 法国“风格式修复”模式设计 | 第37-38页 |
2.5.2 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再生设计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拼贴”视角下传统街区的风貌特色保护理论架构 | 第40-60页 |
3.1 传统街区风貌“拼贴”层次 | 第40-43页 |
3.1.1 宏观要素形成的城市格局 | 第40-41页 |
3.1.2 中观的街区形式与场所营造 | 第41-42页 |
3.1.3 微观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空间 | 第42-43页 |
3.2 传统街区风貌拼贴要素 | 第43-48页 |
3.2.1 建筑空间 | 第43-45页 |
3.2.2 街巷空间 | 第45-46页 |
3.2.3 公共空间 | 第46-47页 |
3.2.4 轴线文化空间 | 第47页 |
3.2.5 标志构筑物 | 第47-48页 |
3.3 “拼贴”视角下传统街区风貌保护原则 | 第48-49页 |
3.3.1 特色化可识别原则 | 第48页 |
3.3.2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原则 | 第48页 |
3.3.3 生活性艺术性原则 | 第48-49页 |
3.3.4 因地制宜借鉴拼贴原则 | 第49页 |
3.3.5 整体协调原则 | 第49页 |
3.4 “拼贴”视角下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方法与途径 | 第49-51页 |
3.4.1 文化脉络修补与传承 | 第49-50页 |
3.4.2 拼贴的风貌符号的提炼与评价 | 第50-51页 |
3.4.3 对文脉割裂的空间形态拼贴修补 | 第51页 |
3.5 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拼贴式修补设计 | 第51-59页 |
3.5.1 整体格局肌理的织补整合 | 第51-53页 |
3.5.2 街区街景风貌的加减“拼贴” | 第53-56页 |
3.5.3 建筑风貌的符号“拼贴” | 第56-59页 |
3.5.4 功能环境的“拼贴” | 第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拼贴”视角下汝州中大街街区风貌特色及现状问题 | 第60-76页 |
4.1 汝州市城市发展的文脉沿革 | 第60-65页 |
4.1.1 汝州市历史发展与沿革 | 第60-62页 |
4.1.2 汝州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62-64页 |
4.1.3 汝州市城市风貌特色 | 第64-65页 |
4.2 中大街街区风貌特色的现状与拼贴符号提取 | 第65-73页 |
4.2.1 街区肌理与形态格局 | 第65-67页 |
4.2.2 肌理空间与类型学提取 | 第67-68页 |
4.2.3 街区界面与建筑风貌符号 | 第68-72页 |
4.2.4 历史环境要素 | 第72页 |
4.2.5 街区节点空间 | 第72-73页 |
4.3 中大街街区风貌特色的现状问题 | 第73-74页 |
4.3.1 城市空间形态的割裂问题 | 第73页 |
4.3.2 街巷风貌缺乏连续性 | 第73-74页 |
4.3.3 特色空间品质差,文化丰富度低 | 第74页 |
4.3.4 建筑遗产外部空间孤立,文脉于空间关联度低 | 第74页 |
4.4 中大街街区风貌特色价值分析 | 第74-75页 |
4.4.1 人文评价 | 第74页 |
4.4.2 人工环境评价 | 第74-75页 |
4.4.3 特色风貌总结 | 第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拼贴”在中大街特色风貌保护与设计的运用 | 第76-93页 |
5.1 传统街区风貌特色保护的“拼贴”策略 | 第76-78页 |
5.1.1 新旧协调,新旧缝合的设计特点 | 第76页 |
5.1.2 从整体性的角度强化街区形态 | 第76-77页 |
5.1.3 要素“拼贴”,注重文脉传承 | 第77页 |
5.1.4 风貌营造提升街区品质 | 第77-78页 |
5.2 宏观街区格局与肌理形态的“拼贴”整合 | 第78-82页 |
5.2.1 街区空间格局整合 | 第78-79页 |
5.2.2 肌理拼贴与模糊评价分析 | 第79-82页 |
5.2.3 街区品质空间的拼入与重构 | 第82页 |
5.3 中观街区空间形态的“拼贴”延续 | 第82-87页 |
5.3.1 街区尺度与整体风貌控制 | 第82-83页 |
5.3.2 街巷梳理与肌理的整合 | 第83-84页 |
5.3.3 街巷界面的拼贴延续 | 第84-86页 |
5.3.4 街巷公共景观风貌提升 | 第86页 |
5.3.5 地标节点空间的提升 | 第86-87页 |
5.4 微观建筑场所的“拼贴”营造 | 第87-92页 |
5.4.1 文物历史遗存的保护 | 第87-88页 |
5.4.2 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与利用 | 第88-89页 |
5.4.3 现代建筑的功能优化与立面拼贴 | 第89-90页 |
5.4.4 新建建筑的风貌引导 | 第90-91页 |
5.4.5 非物质文化与历史场景的活化再现 | 第91-92页 |
5.4.6 构筑物的文化提炼与装饰小品的形象设计 | 第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9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