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对点化辞格的界定 | 第11-12页 |
·点化辞格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 第15页 |
·描写法与分析归纳法相统一 | 第15-16页 |
2 唐代点化辞格理论研究 | 第16-26页 |
·唐代点化辞格理论概况 | 第16页 |
·刘知几《史通·模拟》 | 第16-21页 |
·貌同而心异 | 第17-18页 |
·貌异而心同 | 第18-21页 |
·皎然的“三偷”理论 | 第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宋代点化辞格理论研究 | 第26-39页 |
·宋代点化辞格理论概况 | 第26页 |
·点化辞格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26-36页 |
·“夺胎换骨法”的发展过程 | 第26-32页 |
·“点铁成金”理论的论述 | 第32-33页 |
·“点铁成金”与“点石成金”的区别 | 第33-34页 |
·“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的连用 | 第34页 |
·翻案法的论述 | 第34-36页 |
·从点化辞格理论看点化的具体方法 | 第36-37页 |
·从宋代点化辞格理论窥探宋人对点化辞格的评价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从点化辞格理论窥探“点化”辞格在唐宋时期繁荣发展的原因 | 第39-43页 |
·外部原因 | 第39-40页 |
·内部原因 | 第40-42页 |
·模因论简介 | 第40-41页 |
·点化辞格理论结合模因论阐释点化辞格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唐宋时期点化辞格理论对后世点化理论发展的影响 | 第43-45页 |
6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