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日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以中国杭州市与日本高梁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相关概念第9-14页
        1.1.1 社区第9-10页
        1.1.2 社区营造第10页
        1.1.3 历史街区第10-11页
        1.1.4 保护第11页
        1.1.5 保护模式第11-13页
        1.1.6 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第13-14页
    1.2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1 历史街区保护与社区营造第14页
        1.2.2 社区意识与社区营造第14-15页
        1.2.3 我国社区营造工作第15页
        1.2.4 日本的社区营造工作第15页
    1.3 中日对比可行性分析第15-18页
        1.3.1 选择中日进行对比的原因第15-17页
            1.3.1.1 文化同源第15-16页
            1.3.1.2 物质形态相似第16页
            1.3.1.3 制度完善第16页
            1.3.1.4 保护有效第16-17页
        1.3.2 选择杭州市与高梁市进行对比的原因第17-18页
            1.3.2.1 文化遗产丰厚第17页
            1.3.2.2 城市空间结构有相似性第17-18页
            1.3.2.3 保护模式存在相同和差异第18页
    1.4 创新点第18-19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1.6.1 研究内容第19页
        1.6.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7 技术路线图第21-22页
2 日本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第22-42页
    2.1 历史沿革第22-32页
        2.1.1 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第22-25页
        2.1.2 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历史沿革第25-32页
    2.2 工作机制第32-37页
        2.2.1 法律制度第32-33页
        2.2.2 人员构成第33-37页
            2.2.2.1 主体——市民第33-35页
            2.2.2.2 引导与保障——行政机关第35页
            2.2.2.3 支援——第三方组织第35-37页
        2.2.3 资金来源第37页
    2.3 具体手段第37-42页
        2.3.1 “人”——居民生活的延续第37-38页
        2.3.2 “文”——文化习俗的传承第38-39页
        2.3.3 “地”——地方特质的维护第39-40页
        2.3.4 “产”——特色产业的行销第40页
        2.3.5 “景”——景观环境的营造第40-42页
3 我国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第42-56页
    3.1 历史沿革第42-48页
        3.1.1 “社区建设”的历史沿革第42-44页
        3.1.2 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历史沿革第44-48页
    3.2 工作机制第48-53页
        3.2.1 法律制度第49-50页
        3.2.2 人员构成第50-52页
            3.2.2.1 主体——行政机关第50-51页
            3.2.2.2 配合参与——市民第51页
            3.2.2.3 支援——第三方组织第51-52页
        3.2.3 资金来源第52-53页
    3.3 具体手段第53-56页
        3.3.1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53-54页
        3.3.2 基础设施的完善第54页
        3.3.3 街区内建筑的保护、改造及重建第54页
        3.3.4 公共空间的营造第54-56页
4 高梁市历史街区与杭州市历史街区的实践研究第56-70页
    4.1 高梁市本町街区第56-61页
        4.1.1 本町街区概况第56页
        4.1.2 本町街区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保护状况第56-61页
            4.1.2.1 依附于设计导则和补助金制度的景观整治第56-57页
            4.1.2.2 基于“专家工作营”的三方合作第57-60页
            4.1.2.3 有形和无形历史资源的整合第60页
            4.1.2.4 旅游功能的强化第60页
            4.1.2.5 丰富街区的公共交往空间第60-61页
    4.2 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第61-64页
        4.2.1 小河直街概况第61-62页
        4.2.2 小河直街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保护状况第62-64页
            4.2.2.1 商贸旅游功能的植入第62-63页
            4.2.2.2 基础设施的完善第63页
            4.2.2.3 建筑的改造、保护及重建第63-64页
            4.2.2.4 景观环境整治第64页
    4.3 杭州市小营巷历史街区第64-70页
        4.3.1 小营巷概况第64-66页
        4.3.2 小营巷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保护状况第66-70页
            4.3.2.1 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与再利用第66页
            4.3.2.2 街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第66-67页
            4.3.2.3 街区内建筑的保护、改造及重建第67-68页
            4.3.2.4 公共空间的营造第68-70页
5 结论第70-73页
    5.1 中日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机制对比第70-71页
    5.2 中日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具体手段对比第71-72页
    5.3 结语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层不均匀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下一篇:典型抗震设计规范中强震动记录的选取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