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第1章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 | 第12-21页 |
| 第2章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主要影响因子 | 第21-27页 |
| 概述 | 第21页 |
| 1 蛋白多糖的结构和表达 | 第21-22页 |
| 2 CSPGs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22-27页 |
| ·CSPGs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 ·CSPG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抑制作用 | 第23页 |
| ·CSPGs抑制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原则 | 第24-25页 |
| ·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第3章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 第27-32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1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中的分布和作用 | 第27页 |
| 2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变化 | 第27-29页 |
| ·细胞形态和数量改变 | 第28页 |
| ·细胞在组织中分布的变化 | 第28-29页 |
| 3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 第29-32页 |
| ·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第29页 |
| ·分泌有利神经元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 | 第29-30页 |
| ·改善损伤周围环境 | 第30页 |
| ·抑制损伤处炎症反应 | 第30-31页 |
| ·在建立轴突再联系中的作用 | 第31页 |
| ·与脊髓修复有关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2-81页 |
| 第1章 不同程度脊髓缺血性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 第32-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1页 |
| 2 结果 | 第41-48页 |
| ·模型动物的一般情况 | 第41-42页 |
| ·脊髓损伤实验大鼠运动功能评价 | 第42-43页 |
| ·脊髓损伤实验大鼠电生理观察 | 第43-44页 |
| ·脊髓损伤试验大鼠病理学观察 | 第44-45页 |
| ·免疫组化GFAP染色结果 | 第45-48页 |
| ·蛋白印迹GFAP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 3 讨论 | 第48-56页 |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第48-49页 |
| ·行为学评分观察SCII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第49-51页 |
| ·电生理监测在SCII中的应用 | 第51-55页 |
| ·病理结果分析 | 第55页 |
| ·GFAP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4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2章 蛛网膜下腔注射NOGGIN促进大鼠脊髓缺血性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 第57-8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2页 |
| ·材料 | 第58-59页 |
| ·方法 | 第59-62页 |
| 2 结果 | 第62-72页 |
| ·一般情况 | 第62页 |
| ·行为学评分 | 第62-63页 |
| ·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63-64页 |
| ·免疫组化染色及WB结果 | 第64-72页 |
| 3 讨论 | 第72-79页 |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72页 |
| ·蛛网膜下腔置管给药 | 第72-73页 |
| ·脊髓损伤功能恢复评价 | 第73-76页 |
| ·Noggin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 第76-79页 |
| 4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3章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102页 |
| 附录 | 第102-10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10-113页 |
| ABSTRACT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