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选题的依据 | 第11-23页 |
1.1 国内外花岗岩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1.1 花岗岩的分类 | 第11-14页 |
1.1.2 花岗岩成分的多样性 | 第14-16页 |
1.1.3 大陆地壳熔融机制 | 第16-18页 |
1.2 北秦岭地体花岗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已完成工作量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29页 |
2.1 华北南缘 | 第23-26页 |
2.1.1 太华群 | 第24-25页 |
2.1.2 熊耳群 | 第25-26页 |
2.2 北秦岭 | 第26-27页 |
2.2.1 宽坪群 | 第26页 |
2.2.2 二郎坪群 | 第26页 |
2.2.3 秦岭群 | 第26-27页 |
2.2.4 丹凤群 | 第27页 |
2.3 岩浆岩活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3.1 全岩主微量 | 第29-30页 |
3.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微量元素 | 第30页 |
3.3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30-31页 |
3.4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北秦岭古生代灰池子与商南岩体成因及对构造环境的指示 | 第33-69页 |
4.1 引言 | 第33-34页 |
4.2 北秦岭古生代岩浆活动 | 第34-35页 |
4.3 岩体地质 | 第35-39页 |
4.4 分析结果 | 第39-46页 |
4.4.1 锆石U-Pb年代学 | 第39-41页 |
4.4.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41-43页 |
4.4.3 矿物主量元素成分 | 第43-45页 |
4.4.3.1 石榴子石 | 第43-44页 |
4.4.3.2 长石 | 第44-45页 |
4.4.3.3 黑云母 | 第45页 |
4.4.4 全岩Sr-Nd同位素 | 第45-46页 |
4.5 讨论 | 第46-57页 |
4.5.1 年代学 | 第46-47页 |
4.5.2 灰池子岩体和商南岩体成因 | 第47-55页 |
4.5.2.1 岩石类型划分 | 第47-48页 |
4.5.2.2 灰池子岩体和商南岩体形成的温压条件 | 第48-50页 |
4.5.2.3 灰池子和商南岩体成因 | 第50-55页 |
4.5.3 构造背景 | 第55-57页 |
附表 | 第57-69页 |
第五章 北秦岭晚中生代牧护关和蟒岭岩体成因与构造环境的启示 | 第69-147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岩体地质 | 第70-71页 |
5.3 样品描述 | 第71-73页 |
5.4 分析结果 | 第73-83页 |
5.4.1 锆石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 | 第73-78页 |
5.4.2 全岩主微量 | 第78-80页 |
5.4.3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80-83页 |
5.5 讨论 | 第83-95页 |
5.5.1 蟒岭和牧护关岩体成因 | 第83-85页 |
5.5.2 残留锆石年龄记录的意义 | 第85-87页 |
5.5.3 北秦岭基底的构造意义 | 第87-95页 |
5.5.3.1 北秦岭造山带构造归属 | 第87-89页 |
5.5.3.2 晚侏罗-早白垩世北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背景 | 第89-95页 |
附表 | 第95-1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