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祩宏的融合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3-2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一)晚明佛教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 | 第13页 |
(二)晚明佛教发展的融合特征 | 第13-14页 |
(三)袾宏融合思想研究的重要价值 | 第14-15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8页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四、难点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融合”的哲学意蕴 | 第22-46页 |
第一节 “融合”概念的出现与演进 | 第22-27页 |
一、“融”范畴的涵义及其演进 | 第22-23页 |
二、“合”范畴的涵义及其演进 | 第23-25页 |
三、“融合”作为哲学概念出现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融合”的哲学思维与表达 | 第27-37页 |
一、“融合”的特征内涵 | 第27-29页 |
二、中国佛学中的融合思维与表达 | 第29-32页 |
三、袾宏净土学语境下的融合意味 | 第32-37页 |
第三节 袾宏融合思想的方法论 | 第37-46页 |
一、作为融合方法的理事无碍 | 第37-40页 |
二、袾宏的运用与发挥 | 第40-46页 |
第二章 云栖袾宏融合观的契理与契机 | 第46-72页 |
第一节 云栖袾宏融合观的时代契机 | 第46-49页 |
一、政教环境的变迁 | 第46-47页 |
二、新生产方式、经济形式的冲击 | 第47页 |
三、民风士习的世俗化发展 | 第47-48页 |
四、政局与民生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袾宏融合观的契理 | 第49-64页 |
一、确立净土教义的地位 | 第50-51页 |
二、提倡念佛救度的应机与高效 | 第51-54页 |
三、以净土为融摄教体 | 第54-59页 |
四、围绕心、性、理、事的佛学发挥 | 第59-64页 |
第三节 以净土宗为本位的判教史观 | 第64-72页 |
一、传统的净土判教观 | 第65-66页 |
二、袾宏贤净等齐的判教观 | 第66-72页 |
第三章 融合的“一心”基础 | 第72-90页 |
第一节 “一心”内涵 | 第72-82页 |
一、“灵明洞彻” | 第72-73页 |
二、“湛寂常恒” | 第73-75页 |
三、“非浊非清,无背无向” | 第75-76页 |
四、“大哉真体” | 第76-80页 |
五、“不可得而思议”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一心”的经证 | 第82-90页 |
一、与《阿弥陀经》、《起信论》相标配 | 第82-84页 |
二、与《大般涅槃经》相标配 | 第84-87页 |
三、与华严“四法界”相标配 | 第87-90页 |
第四章 诸宗融合论 | 第90-156页 |
第一节 作为融合本体的净土学 | 第90-107页 |
一、“澄浊而清,返背而向”的修行解脱论 | 第91-94页 |
二、突出尊崇《阿弥陀经》 | 第94-100页 |
三、“以智生信” | 第100-102页 |
四、“以智发愿” | 第102-104页 |
五、“以智起行”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以净融贤 | 第107-116页 |
一、借华严提升净土 | 第108-112页 |
二、对华严三师净土观的承袭与圆融 | 第112-116页 |
第三节 摄禅归净 | 第116-126页 |
一、禅净双修 | 第116-119页 |
二、对慧能净土说的会通 | 第119-121页 |
三、“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 | 第121-124页 |
四、摄禅归净 | 第124-126页 |
第四节 融戒归净 | 第126-136页 |
一、以戒为宗 | 第127-129页 |
二、戒与禅、教相融通 | 第129-133页 |
三、引戒归净 | 第133-136页 |
第五节 融会相净 | 第136-147页 |
一、法相祖师与弥陀净土 | 第137-139页 |
二、袾宏“一心”与阿赖耶识 | 第139-140页 |
三、性相融通 | 第140-143页 |
四、相净之融 | 第143-147页 |
第六节 显密圆融 | 第147-156页 |
一、《疏钞》中的显密圆通 | 第147-151页 |
二、《瑜伽集要施食仪轨》与显教义理的融通 | 第151-156页 |
第五章 “三教一家”论 | 第156-176页 |
第一节 “一心”统摄三教 | 第156-161页 |
第二节 儒佛融通 | 第161-169页 |
一、“儒佛配合” | 第161-162页 |
二、儒、佛在心性论与修行方法上的区分 | 第162-166页 |
三、融儒家道德规范于佛教修行实践 | 第166-169页 |
第二节 佛道融通 | 第169-176页 |
一、对老庄思想的评判 | 第170-172页 |
二、对内丹学相关见解的澄清 | 第172-176页 |
第六章 云栖袾宏融合思想的意义 | 第176-191页 |
第一节 学理价值 | 第176-183页 |
一、教理还源 | 第176-181页 |
二、理论圆融 | 第181-183页 |
第二节 后世影响 | 第183-191页 |
一、对佛教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183-188页 |
二、问题反思 | 第188-191页 |
结语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1页 |
一、古典文献 | 第193-194页 |
二、其他专著 | 第194-201页 |
中文著述 | 第194-199页 |
学术期刊 | 第199-200页 |
外文典籍 | 第200页 |
外文译著 | 第200-2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发表论文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