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综述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2.1 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2 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理论 | 第20-24页 |
2.2.1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各要素 | 第20-22页 |
2.2.2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 | 第22-24页 |
2.3 耦合协调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3.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3.2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3.3 耦合效应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 第26-40页 |
3.1 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3.1.1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8-30页 |
3.1.2 资源支持状况 | 第30-33页 |
3.1.3 环境保护状况 | 第33-35页 |
3.2 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 第35-40页 |
3.2.1 矛盾极度突出 | 第35-37页 |
3.2.2 挑战异常艰巨 | 第37-40页 |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 第40-54页 |
4.1 耦合协调模型及空间相关测度 | 第40-43页 |
4.1.1 耦合协调模型 | 第40-42页 |
4.1.2 空间相关效应测度方法 | 第42-43页 |
4.2 经济-资源-环境指标体系 | 第43-47页 |
4.2.1 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量的测算 | 第45-46页 |
4.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6页 |
4.2.3 指标的删减合并 | 第46-47页 |
4.3 三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3.1 ERE三个系统得分 | 第47-50页 |
4.3.2 区域耦合协调类型综合判别 | 第50-51页 |
4.4 空间关联性分析 | 第51-54页 |
4.4.1 ERE三个子系统空间关联性 | 第51-53页 |
4.4.2 区域耦合协调空间关联性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5-57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