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 第13-16页 |
1.5.1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1.5.2 主要认识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18页 |
2.4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岩石学特征 | 第20-44页 |
3.1 岩相分类及特征 | 第20-22页 |
3.2 岩石组分特征 | 第22-31页 |
3.2.1 岩石类型 | 第22-25页 |
3.2.2 碎屑颗粒特征 | 第25-29页 |
3.2.3 填隙物特征 | 第29-31页 |
3.3 岩石结构特征 | 第31-34页 |
3.3.1 分选特征 | 第31-32页 |
3.3.2 粒度特征 | 第32-34页 |
3.4 岩矿组合非均质性 | 第34-44页 |
3.4.1 单井沉积非均质性 | 第34-38页 |
3.4.2 岩矿组合非均质性 | 第38-39页 |
3.4.3 岩石学平面展布特征 | 第39-44页 |
第四章 成岩作用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4-67页 |
4.1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44-51页 |
4.1.1 压实压溶作用 | 第44-46页 |
4.1.2 胶结作用与交代作用 | 第46-49页 |
4.1.3 溶蚀作用 | 第49-51页 |
4.2 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 | 第51-55页 |
4.2.1 储层孔隙类型 | 第51-54页 |
4.2.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4-55页 |
4.3 成岩阶段划分及演化序列 | 第55-58页 |
4.3.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 第55-57页 |
4.3.2 成岩演化序列 | 第57-58页 |
4.4 成岩作用影响因素 | 第58-67页 |
4.4.1 沉积相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2 成岩作用的影响 | 第62-65页 |
4.4.3 构造作用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成岩相划分及测井识别 | 第67-84页 |
5.1 储层成岩相划分 | 第67-77页 |
5.1.1 早期方解石强胶结成岩相 | 第69-70页 |
5.1.2 高塑性岩屑强压实成岩相 | 第70-73页 |
5.1.3 粘土矿物中等胶结成岩相 | 第73-74页 |
5.1.4 不稳定组分溶蚀弱胶结成岩相 | 第74-77页 |
5.2 利用测井曲线定量划分成岩相 | 第77-83页 |
5.2.1 成岩相测井参数定量识别特征 | 第77-80页 |
5.2.2 单井储层成岩相划分 | 第80-81页 |
5.2.3 成岩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81-83页 |
5.3 有利储层预测 | 第83-84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