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案的文本分析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28页 |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 第13-16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3-16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四、研究重难点、创新及不足 | 第26-28页 |
(一)研究重难点 | 第2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6页 |
(三)不足之处 | 第26-28页 |
第一章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理论基础 | 第28-3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一)世界一流大学 | 第28-29页 |
(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 第29页 |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一)战略管理理论 | 第29-30页 |
(二)公共政策学理论 | 第30页 |
三、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结构分析 | 第30-39页 |
(一)政策内容路径维度的确定 | 第30页 |
(二)建设方案的样本选择 | 第30-33页 |
(三)建设方案的节点建立 | 第33页 |
(四)建设方案的外部分析 | 第33-35页 |
(五)建设方案的研究热点 | 第35-39页 |
第二章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分析上篇 | 第39-55页 |
一、建设目标维度的分析 | 第39-42页 |
(一)阶梯状发展定位 | 第39-40页 |
(二)阶梯状发展意向 | 第40-41页 |
(三)目标的词频分析 | 第41-42页 |
二、建设基础维度的分析 | 第42-55页 |
(一)学科交叉融合涣散,基础应用学科不扎实 | 第45页 |
(二)拔尖创新人才稀缺,人才引进难流动性大 | 第45-46页 |
(三)师生比存在不协调,师资结构分布不均衡 | 第46-47页 |
(四)成果转化率待提高,科研结构投入不合理 | 第47-49页 |
(五)文化软实力待提高,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 第49-50页 |
(六)国家发展难题待解决,产学研合作待完善 | 第50-51页 |
(七)国家战略大力支持,西部发展获得新机遇 | 第51-52页 |
(八)国际留学交流频繁,深化拓展合作新模式 | 第52-53页 |
(九)资源配置梯度差异,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 第53-55页 |
第三章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分析下篇 | 第55-69页 |
一、建设内容维度的分析 | 第55-63页 |
(一)优化拓展学科布局,发挥学科群带动作用 | 第58页 |
(二)培养人才创新能力,重视本科研究生教育 | 第58-59页 |
(三)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资的体制机制 | 第59-60页 |
(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 第60-61页 |
(五)践行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文化学术氛围 | 第61-62页 |
(六)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健全产学研体制机制 | 第62页 |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保障体制机制 | 第62-63页 |
二、组织保障维度的分析 | 第63-69页 |
(一)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优化管理执行体系 | 第65-66页 |
(二)绩效导向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 | 第66-67页 |
(三)多元筹措资金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 第69-79页 |
一、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案的积极影响 | 第69-72页 |
(一)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激励制度的督促作用 | 第69-70页 |
(二)育人机制的完善作用,师德师风的引导作用 | 第70-71页 |
(三)注重态势和环境分析,牢牢把握住发展机遇 | 第71页 |
(四)社会服务形式多样化,多元筹措提升积极性 | 第71-72页 |
二、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72-75页 |
(一)层次定位较模糊,内容特色不鲜明 | 第72-73页 |
(二)缺乏主动积极性,评估标准不健全 | 第73页 |
(三)过于重视排行榜,评估主体单一化 | 第73-74页 |
(四)社会声誉被忽略,教学把关不严格 | 第74-75页 |
三、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案的改善建议 | 第75-79页 |
(一)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合理定位明确优势特色 | 第75-76页 |
(二)增强多元主体参与意识,完善评估标准及时调整 | 第76页 |
(三)合理看待运用大学排名,多元群体参加评估工作 | 第76-77页 |
(四)将社会声誉内容具体化,赋予自主权把好教学关 | 第77页 |
(五)发扬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引领超越社会服务需求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