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分布式编码理论的发展历史 | 第13-15页 |
1.2.2 DSC与多个应用领域 | 第15页 |
1.2.3 实际运用方案研究和当前面临的挑战 | 第15-17页 |
1.2.4 本文研究内容相关工作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2.1 信源编码 | 第20-22页 |
2.1.1 信源编码基础知识 | 第20页 |
2.1.2 经典信源编码定理 | 第20-22页 |
2.2 信道编码 | 第22-24页 |
2.2.1 信道纠错码分类 | 第22-23页 |
2.2.2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香农第二定理) | 第23页 |
2.2.3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 第23-24页 |
2.3 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 第24-30页 |
2.3.1 分布式信源编码 | 第24-27页 |
2.3.2 Slepian_Wolf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3 体系结构分类 | 第28-29页 |
2.3.4 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研究方向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无记忆相关信源的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 | 第31-51页 |
3.1 无记忆相关信源模型 | 第31-32页 |
3.2 原模图LDPC码的基础知识 | 第32-40页 |
3.2.1 原模图LDPC码的定义 | 第32-34页 |
3.2.2 删余技术 | 第34页 |
3.2.3 原模图LDPC码的编码 | 第34-35页 |
3.2.4 原模图LDPC码的译码 | 第35-39页 |
3.2.5 原模图LDPC码的优势 | 第39-40页 |
3.3 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DJSCC性能分析 | 第40-50页 |
3.3.1 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 第40-41页 |
3.3.2 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DJSCC的译码 | 第41-43页 |
3.3.3 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DJSCC的EXIT分析 | 第43-48页 |
3.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Markov相关信源的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 | 第51-73页 |
4.1 信源模型 | 第51-53页 |
4.1.1 单个Markov信源模型 | 第51-52页 |
4.1.2 两个相关的Markov信源 | 第52-53页 |
4.2 基于Markov相关信源的分布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 第53-62页 |
4.2.1 编码算法 | 第53-54页 |
4.2.2 理论界限推导 | 第54-56页 |
4.2.3 联合信源信道译码算法 | 第56-59页 |
4.2.4 仿真结果 | 第59-62页 |
4.3 优化方案 | 第62-71页 |
4.3.1 信源模型优化 | 第63-67页 |
4.3.2 译码器结构改进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3-77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