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中医证型季节性分布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4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4-34页 |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1.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4-15页 |
2. 抑郁症的诊断 | 第15页 |
3. 抑郁症的病理机制 | 第15-24页 |
4. 抑郁症的治疗 | 第24-27页 |
综述二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1.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的辨析 | 第27-28页 |
2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第28-30页 |
3 抑郁症的辨证分型 | 第30页 |
4 抑郁症的治疗 | 第30-34页 |
前言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第36-42页 |
1. 古代医案文献对情志病诱因的认识 | 第36-39页 |
1.1 个体因素对七情的影响 | 第36页 |
1.2 疾病对七情的影响 | 第36-37页 |
1.3 季节对七情的影响 | 第37-39页 |
2. 古代医案文献对情志病的治疗 | 第39-42页 |
2.1 情志病的药物治疗 | 第39-40页 |
2.2 情志病的情志疗法 | 第40-41页 |
2.3 情志病的预防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2-6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2.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3.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42-43页 |
3.1 抑郁症诊断标准 | 第43页 |
3.2 中医证型判断标准 | 第43页 |
3.3 纳入标准 | 第43页 |
3.4 排除标准 | 第43页 |
4. 伦理审查 | 第43页 |
5.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5.1 季节划分标准 | 第43-44页 |
5.2 地点选择 | 第44页 |
5.3 气象资料获取 | 第44页 |
5.4 数据采集 | 第44页 |
5.5 数据统计 | 第44-45页 |
6. 研究结果 | 第45-61页 |
6.1 基线资料 | 第45-46页 |
6.2 证型分布研究 | 第46-50页 |
6.3 证型分布与北京市气候的相关性研究 | 第50-56页 |
6.4 讨论 | 第56-61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61-63页 |
1. 结论 | 第61页 |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61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附录1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