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2.2.1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7-19页 |
2.2.2 实证研究方法探讨 | 第19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2.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养老保险发展概况 | 第21-35页 |
3.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脉络 | 第21-22页 |
3.1.1 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1950--1957) | 第21页 |
3.1.2 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1958--1966) | 第21页 |
3.1.3 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1967--1977) | 第21页 |
3.1.4 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1978--1986) | 第21页 |
3.1.5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1986--) | 第21-22页 |
3.2 我国养老保险现状 | 第22-27页 |
3.2.1 国内养老人口现状 | 第22-24页 |
3.2.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 第24-27页 |
3.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 | 第27-35页 |
3.3.1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3.3.2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容 | 第28-30页 |
3.3.3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 | 第30-31页 |
3.3.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3.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的情况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35-43页 |
4.1 面板数据模型 | 第35-37页 |
4.1.1 面板数据模型介绍 | 第35页 |
4.1.2 面板数据模型分类 | 第35-37页 |
4.2 模型的选取分析 | 第37-38页 |
4.2.1 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对比的理论分析 | 第37页 |
4.2.2 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对比的理论 | 第37-38页 |
4.3 模型变量选取说明 | 第38-40页 |
4.3.1 养老金替代率 | 第38-39页 |
4.3.2 制度赡养率 | 第39页 |
4.3.3 基本养老基金收支比 | 第39-40页 |
4.3.4 变量定义表 | 第40页 |
4.4 预测费率所用变量说明 | 第40-43页 |
4.4.1 养老金替代率和养老基金收支比的假定 | 第40-41页 |
4.4.2 制度赡养率的预测方法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3-64页 |
5.1 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 第43-48页 |
5.1.1 实证所用的数据说明 | 第43-44页 |
5.1.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 第44-48页 |
5.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8-50页 |
5.2.1 各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5.2.2 数据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 | 第49-50页 |
5.3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5.3.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50-51页 |
5.3.2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 | 第51-55页 |
5.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预测 | 第55-64页 |
5.4.1 制度赡养率预测 | 第55-60页 |
5.4.2 缴费率预测 | 第60-6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4-67页 |
6.1 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政策建议 | 第65-67页 |
6.2.1 加大全国统筹力度 | 第65页 |
6.2.2 继续扩大覆盖面 | 第65-66页 |
6.2.3 延迟退休 | 第66页 |
6.2.4 鼓励二胎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