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1页 |
1.1 前言 | 第15页 |
1.2 组织工程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第15-18页 |
1.2.1 组织工程的概念 | 第15-17页 |
1.2.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第17-18页 |
1.3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多尺度结构构筑 | 第18-25页 |
1.3.1 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与功能 | 第18-19页 |
1.3.2 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纳米结构构筑 | 第19-22页 |
1.3.3 模拟细胞外基质的多孔结构构筑 | 第22-23页 |
1.3.4 模拟细胞外基质的多孔微/纳结构构筑 | 第23-25页 |
1.4 细菌纤维素(BC)—新型医用生物材料 | 第25-28页 |
1.4.1 皮肤创伤修复 | 第26-27页 |
1.4.2 血管修复 | 第27页 |
1.4.3 骨组织修复 | 第27-28页 |
1.4.4 软骨组织修复 | 第28页 |
1.5 BC的多尺度结构构筑研究 | 第28-32页 |
1.5.1 BC的纳米结构构筑 | 第28-29页 |
1.5.2 BC的多孔微/纳结构构筑 | 第29-32页 |
1.5.2.1 物理发泡法 | 第29-30页 |
1.5.2.2 致孔剂沥滤法 | 第30-31页 |
1.5.2.3 纤维均质-冷冻干燥法 | 第31-32页 |
1.6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32-35页 |
1.6.1 研究目标与总体思路 | 第32-3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6.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第二章 细菌纤维素表面纳米结构调控及生物学评价 | 第41-63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2.2.1 菌种 | 第42页 |
2.2.2 常用试剂 | 第42页 |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手段 | 第42-46页 |
2.3.1 BC培养基的配制 | 第42-43页 |
2.3.2 医用BC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3-44页 |
2.3.3 初始菌液密度调控法制备医用细菌纤维素膜 | 第44页 |
2.3.4 脂肪干细胞的获得与培养 | 第44页 |
2.3.5 脂肪干细胞在支架表面的种植 | 第44-45页 |
2.3.6 表征手段 | 第45-46页 |
2.3.6.1 医用细菌纤维素膜重量及厚度测定 | 第45页 |
2.3.6.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45页 |
2.3.6.3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5页 |
2.3.6.4 细胞活性测试 | 第45-46页 |
2.3.6.5 细胞增殖能力实验 | 第46页 |
2.3.6.6 细胞形态分析 | 第4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6-60页 |
2.4.1 医用细菌纤维素生化合成的条件优化 | 第46-50页 |
2.4.1.1 培养时间对BC产率的影响 | 第47页 |
2.4.1.2 S/V值对BC产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2.4.1.3 培养液高度对BC材料的控制 | 第49-50页 |
2.4.2 初始细菌浓度对细菌纤维素膜表面纳米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50-60页 |
2.4.2.1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50-56页 |
2.4.2.2 力学性能分析 | 第56-57页 |
2.4.2.3 细胞活力分析 | 第57-58页 |
2.4.2.4 细胞增殖能力分析 | 第58-59页 |
2.4.2.5 细胞形态与黏附分析 | 第59-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三维细菌纤维素微/纳支架制备、调控及评价 | 第63-101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材料 | 第64-65页 |
3.2.1 菌种 | 第64页 |
3.2.2 试剂 | 第64-65页 |
3.3 实验方法与表征手段 | 第65-69页 |
3.3.1 BC培养基的配制 | 第65页 |
3.3.2 明胶模板的制备 | 第65页 |
3.3.3 模板合成法制备三维BC微/纳支架材料 | 第65页 |
3.3.4 三维BC微/纳支架纯化方法 | 第65-66页 |
3.3.5 脂肪干细胞的获得与培养 | 第66页 |
3.3.6 脂肪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种植 | 第66-67页 |
3.3.7 表征手段 | 第67-69页 |
3.3.7.1 支架材料内毒素评价 | 第67页 |
3.3.7.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67页 |
3.3.7.3 孔隙率(Porosity) | 第67页 |
3.3.7.4 纤维素含量 | 第67页 |
3.3.7.5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ATR) | 第67-68页 |
3.3.7.6 X射线衍射(XRD) | 第68页 |
3.3.7.7 力学性能 | 第68页 |
3.3.7.8 体外降解实验 | 第68页 |
3.3.7.9 体内降解实验 | 第68页 |
3.3.7.10 细胞活性测试 | 第68页 |
3.3.7.11 细胞增殖能力实验 | 第68-69页 |
3.3.7.12 细胞形态学分析 | 第6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9-96页 |
3.4.1 三维细菌纤维素微/纳支架制备及表征 | 第69-83页 |
3.4.1.1 模板合成法制备三维细菌纤维素微/纳支架的原理 | 第69-70页 |
3.4.1.2 明胶溶液浓度对明胶模板多孔结构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1.3 内毒素评价 | 第71-72页 |
3.4.1.4 支架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72-74页 |
3.4.1.5 红外与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4-75页 |
3.4.1.6 力学性能分析 | 第75-77页 |
3.4.1.7 体内生物相容性 | 第77-79页 |
3.4.1.8 Gel/BC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表征 | 第79-83页 |
3.4.2 初始细菌浓度调控对三维细菌纤维素微/纳支架的影响及生物学评价 | 第83-96页 |
3.4.2.1 内毒素评价 | 第84页 |
3.4.2.2 支架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84-88页 |
3.4.2.3 力学性能分析 | 第88-89页 |
3.4.2.3 体外降解实验 | 第89-90页 |
3.4.2.4 体内降解实验 | 第90-92页 |
3.4.2.5 纳米纤维密度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 第92-9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双层BC微/纳组织工程尿道支架的制备及其尿道重建中的应用 | 第101-132页 |
4.1 引言 | 第101-102页 |
4.2 材料 | 第102页 |
4.2.1 菌种 | 第102页 |
4.2.2 常用试剂 | 第102页 |
4.3 实验方法与表征手段 | 第102-106页 |
4.3.1 BC培养基的配制 | 第102-103页 |
4.3.2 明胶模板的制备 | 第103页 |
4.3.3 模板合成法制备双层BC微/纳支架材料 | 第103-104页 |
4.3.3.1 方法一 | 第103页 |
4.3.3.2 方法二 | 第103-104页 |
4.3.4 双层BC微/纳支架纯化方法 | 第104页 |
4.3.5 尿道脱细胞基质的制备 | 第104页 |
4.3.6 种子细胞的获得与培养 | 第104页 |
4.3.7 种子细胞在支架上的种植 | 第104-105页 |
4.3.8 表征手段 | 第105-106页 |
4.3.8.1 内毒素评价 | 第105页 |
4.3.8.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105页 |
4.3.8.4 力学性能分析 | 第105页 |
4.3.8.5 吸水性能与蛋白吸附性能 | 第105页 |
4.3.8.6 细胞活性测试 | 第105页 |
4.3.8.7 细胞增殖测试 | 第105-106页 |
4.3.8.8 细胞形态分析 | 第106页 |
4.3.8.9 材料-细胞复合物的体内动物学评价 | 第10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30页 |
4.4.1 用于尿道修复的双层BC微/纳支架设计及制备方法优化 | 第106-115页 |
4.4.1.1 尿道脱细胞基质微/纳结构分析 | 第106-110页 |
4.4.1.2 双层BC微/纳组织工程尿道支架的设计 | 第110-111页 |
4.4.1.3 双层BC微/纳组织工程尿道支架的制备方法优化 | 第111-115页 |
4.4.2 内毒素评价 | 第115-116页 |
4.4.3 支架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116-118页 |
4.4.4 力学性能分析 | 第118-119页 |
4.4.5 吸水性能与蛋白吸附性能 | 第119-120页 |
4.4.6 细胞活性及增殖能力 | 第120-123页 |
4.4.7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尿道及评价 | 第123-126页 |
4.4.8 体内修复长段尿道缺损的动物学评价 | 第126-13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5.1 结论 | 第132-133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5.3 展望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