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乌丽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证据及气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程 | 第11-14页 |
1.2.1 天然气水合物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天然气水合物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证据 | 第15页 |
1.3.2 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7-19页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19-29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1页 |
2.2.1 位置与交通 | 第20-21页 |
2.2.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页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1-25页 |
2.3.1 元古宙造山前基底形成阶段 | 第22页 |
2.3.2 海西—印支期主造山演化阶段 | 第22-23页 |
2.3.3 陆内构造阶段 | 第23-25页 |
2.3.4 新生代高原隆升阶段 | 第25页 |
2.4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2.4.1 褶皱作用 | 第26页 |
2.4.2 断裂 | 第26-27页 |
2.5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 | 第29-43页 |
3.1 沉积相划分 | 第29-39页 |
3.1.1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1-32页 |
3.1.2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2-39页 |
3.2 沉积相对比 | 第39页 |
3.3 岩芯异常段沉积相特征 | 第39-43页 |
第4章 水合物存在证据 | 第43-51页 |
4.1 野外证据 | 第43-44页 |
4.1.1 冻胀丘 | 第43页 |
4.1.2 土壤酸解烃异常晕 | 第43-44页 |
4.1.3 上升泉异常化学性质 | 第44页 |
4.2 岩芯证据 | 第44-47页 |
4.2.1 部分深度段岩芯有冒气泡和渗水现象 | 第44-45页 |
4.2.2 部分岩芯有点燃或助燃现象 | 第45页 |
4.2.3 岩芯升温炸裂 | 第45页 |
4.2.4 具有红外低温异常 | 第45-46页 |
4.2.5 具有特征的激光拉曼光谱 | 第46页 |
4.2.6 疑似水合物的“白色晶体” | 第46-47页 |
4.3 含气量证据 | 第47-48页 |
4.4 测井解释证据 | 第48-51页 |
第5章 气体性质与来源 | 第51-68页 |
5.1 气源岩评价 | 第51-58页 |
5.1.1 有机质丰度 | 第51-53页 |
5.1.2 有机质类型 | 第53-56页 |
5.1.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56-58页 |
5.2 气体性质 | 第58-60页 |
5.2.1 气体组分测试 | 第58-59页 |
5.2.2 碳同位素测试 | 第59-60页 |
5.3 气体成因与来源 | 第60-68页 |
5.3.1 气体成因判别原则 | 第60-62页 |
5.3.2 乌丽地区气体成因与来源 | 第62-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