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氧化还原敏感型双交联透明质酸载药纳米粒的制备与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胶束载药系统第13-16页
        1.2.1 胶束的结构第13页
        1.2.2 天然高分子胶束第13-16页
    1.3 交联胶束载药系统第16-18页
        1.3.1 pH敏感型第17页
        1.3.2 氧化还原敏感型第17-18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纳米粒的制备、结构表征与工艺研究第21-31页
    2.1 引言第21-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6页
        2.2.1 仪器与材料第22-23页
        2.2.2 透明质酸-叠氮苄胺两亲性接枝物的合成第23页
        2.2.3 未交联纳米粒与核交联纳米粒的制备第23-24页
        2.2.4 PDA-透明质酸-叠氮苄胺接枝物的合成第24页
        2.2.5 核-壳双交联纳米粒的制备第24-25页
        2.2.6 中间产物与纳米粒的结构表征第25-26页
        2.2.7 纳米粒的合成工艺研究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0页
        2.3.1 红外波谱第26-27页
        2.3.2 核磁波谱第27-28页
        2.3.3 叠氮苄氨和PDA的接枝率的测定第28页
        2.3.4 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分析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纳米粒的形态表征、稳定性及释药性能研究第31-45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实验部分第32-36页
        3.2.1 仪器与材料第32-33页
        3.2.2 纳米粒的形态表征第33页
        3.2.3 纳米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研究第33-34页
        3.2.4 纳米粒在谷胱甘肽溶液中的稳定性研究第34页
        3.2.5 载甲氨蝶呤纳米粒的制备第34-36页
        3.2.6 载药纳米粒的释药性能研究第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3页
        3.3.1 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势第36-37页
        3.3.2 纳米粒的形态表征第37-38页
        3.3.3 纳米粒的合成工艺分析第38-39页
        3.3.4 纳米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研究第39-40页
        3.3.5 纳米粒在谷胱甘肽溶液中的稳定性研究第40-41页
        3.3.6 载药率与包封率第41-42页
        3.3.7 载药纳米粒的释药性能研究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细胞实验评价载药纳米粒的抗肿瘤活性第45-58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54页
        4.2.1 仪器与材料第46-47页
        4.2.2 HeLa细胞的培养与传代第47-50页
        4.2.3 细胞毒性评价第50-53页
        4.2.4 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行为第53-5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4-56页
        4.3.1 空白核-壳双交联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测试第54页
        4.3.2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4-55页
        4.3.3 纳米粒的细胞摄取行为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58-61页
    5.1 全文主要结论第58-59页
    5.2 创新点第59-60页
    5.3 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NGF缓释的pH敏感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及其评价
下一篇:纤维素纳米晶复合蓖麻油基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