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隧道贯通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隧道贯通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隧道贯通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金盆湾隧道工程概况及贯通段监控量测 | 第18-34页 |
2.1 金盆湾隧道工程与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第18-19页 |
2.2 隧道施工方法及支护形式 | 第19-20页 |
2.2.1 隧道施工方法 | 第19-20页 |
2.2.2 隧道支护形式 | 第20页 |
2.3 隧道监控量测 | 第20-25页 |
2.3.1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20-21页 |
2.3.2 监控量测的方法与内容 | 第21-25页 |
2.4 现场施工情况下隧道贯通段监测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25-32页 |
2.4.1 隧道贯通段施工及“病害”情况 | 第25-26页 |
2.4.2 隧道贯通段拱顶沉降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26-30页 |
2.4.3 隧道贯通段围岩压力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30-31页 |
2.4.4 隧道贯通段二衬与初支间应力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现场隧道贯通段数值模拟及病害机理分析 | 第34-47页 |
3.1 分析方案 | 第34页 |
3.2 建立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34-37页 |
3.3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现场施做情况 | 第37-40页 |
3.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3.2 现场贯通段施做方案 | 第38-39页 |
3.3.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39-40页 |
3.4 现场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3.4.1 位移变化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3.4.2 隧道贯通段围岩压力变化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3.4.3 对比分析评价 | 第42页 |
3.5 现场贯通段“病害”产生机理及处理技术研究 | 第42-45页 |
3.5.1 贯通段隧道拱顶二衬开裂 | 第42-44页 |
3.5.2 仰拱底鼓现象 | 第44-45页 |
3.5.3 掌子面局部塌方现象 | 第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隧道贯通段的围岩变形控制与开挖优化研究 | 第47-60页 |
4.1 分析方案 | 第47页 |
4.2 隧道贯通段围岩支护变形控制分析 | 第47-54页 |
4.2.1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47-48页 |
4.2.2 隧道贯通段三种加固方案 | 第48-49页 |
4.2.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49-54页 |
4.3 隧道贯通段工法比较及优化分析 | 第54-58页 |
4.3.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54-55页 |
4.3.2 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隧道贯通段单双向开挖时机优化分析 | 第60-71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5.2 隧道贯通区单双向开挖时机对隧道初支及围岩的影响分析 | 第62-69页 |
5.2.1 位移分析 | 第62-64页 |
5.2.2 隧道初支应力分析 | 第64-67页 |
5.2.3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