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1.1 选题的来源 | 第17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6页 |
1.2.1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2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概率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2.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6-30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3.3 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确定性计算研究 | 第30-52页 |
2.1 概述 | 第30页 |
2.2 基于规范方法的桩网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 | 第30-39页 |
2.2.1 复合路基沉降规范方法 | 第31-35页 |
2.2.2 案例分析 | 第35-39页 |
2.3 基于弹性理论M-B公式的桩网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 | 第39-44页 |
2.3.1 基于Mindlin公式的Geddes解 | 第39-41页 |
2.3.2 土拱效应计算模型 | 第41-43页 |
2.3.3 案例分析 | 第43-44页 |
2.4 考虑蠕变效应的桩网复合地基工后沉降计算分析 | 第44-51页 |
2.4.1 工后沉降与蠕变效应 | 第44-45页 |
2.4.2 Koppejan蠕变模型 | 第45-46页 |
2.4.3 现场试验及分析 | 第46-48页 |
2.4.4 考虑蠕变效应的工后沉降计算简化模型 | 第48-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基于时间效应的桩网复合地基数值分析 | 第52-63页 |
3.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52-54页 |
3.1.1 本构模型 | 第52-53页 |
3.1.2 接触面 | 第53-54页 |
3.1.3 单元 | 第54页 |
3.2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分析模型 | 第54-55页 |
3.3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参数取值 | 第55-57页 |
3.3.1 二维空间的桩体压缩模量 | 第55-56页 |
3.3.2 桩体及土性参数 | 第56-57页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高速铁路桩网复合地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研究 | 第63-89页 |
4.1 概述 | 第63-64页 |
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64-79页 |
4.2.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功能函数 | 第64-65页 |
4.2.2 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65-75页 |
4.2.3 参数变异性分析 | 第75-76页 |
4.2.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方程及求解 | 第76-79页 |
4.3 考虑自相关性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 | 第79-85页 |
4.3.1 随机场理论 | 第80-81页 |
4.3.2 相关距离 | 第81-82页 |
4.3.3 考虑自相关性的可靠度计算 | 第82-84页 |
4.3.4 可靠度求解 | 第84-85页 |
4.4 案例分析 | 第85-87页 |
4.4.1 可靠度计算 | 第85-86页 |
4.4.2 变异性敏感性分析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高速铁路桩网复合地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目标可靠度校准 | 第89-115页 |
5.1 概述 | 第89页 |
5.2 高速铁路桩网复合地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计算 | 第89-99页 |
5.2.1 高速铁路桩网复合地基典型案例 | 第89-94页 |
5.2.2 可靠度计算 | 第94-98页 |
5.2.3 可靠度结果分析 | 第98-99页 |
5.3 高速铁路容许沉降偏差系数及最优解 | 第99-102页 |
5.3.1 沉降偏差系数 | 第99-100页 |
5.3.2 高速铁路容许沉降偏差系数统计分析 | 第100-101页 |
5.3.3 高速铁路容许沉降偏差系数最优解 | 第101-102页 |
5.4 目标可靠指标校准分析及建议值 | 第102-113页 |
5.4.1 目标可靠度 | 第102-103页 |
5.4.2 目标可靠度指标建议值 | 第103-106页 |
5.4.3 分项系数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5.4.4 反演分析 | 第111-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桩网复合地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程序实现 | 第115-128页 |
6.1 编写目的与背景 | 第115页 |
6.2 开发工具 | 第115-117页 |
6.2.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7 集成开发环境 | 第115-116页 |
6.2.2 C#语言 | 第116页 |
6.2.3 SQL数据库 | 第116-117页 |
6.3 软件需求分析与原理 | 第117-121页 |
6.3.1 需求分析 | 第117-118页 |
6.3.2 原理实现流程图 | 第118-121页 |
6.4 软件编程与实现 | 第121-127页 |
6.4.1 软件实现关键问题 | 第121页 |
6.4.2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121-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7.1 结论 | 第128-130页 |
7.2 建议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