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木质素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 第14-37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木质素来源、组成与性质 | 第14-16页 |
1.3 木质素的提取 | 第16-18页 |
1.3.1 酸析法 | 第17页 |
1.3.2 超滤法 | 第17-18页 |
1.3.3 絮凝沉淀法 | 第18页 |
1.3.4 高沸醇溶剂法 | 第18页 |
1.4 木质素应用 | 第18-24页 |
1.4.1 表面活性剂 | 第18-20页 |
1.4.2 分散剂 | 第20-21页 |
1.4.3 减水剂 | 第21-22页 |
1.4.4 树脂胶粘材料 | 第22-24页 |
1.5 木质素功能材料 | 第24-31页 |
1.5.1 木质素药物载体 | 第24-26页 |
1.5.2 木质素吸附材料 | 第26-28页 |
1.5.3 膜材料 | 第28-29页 |
1.5.4 木质素高强度材料 | 第29-30页 |
1.5.5 木质素智能材料 | 第30-31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第2章 LS-SPI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7-52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2.2.2 制备LS-SPI材料 | 第39页 |
2.2.3 LS溶解性能测试及LS-SPI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39页 |
2.2.4 LS-SPI载药和释放性能检测 | 第39-42页 |
2.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2.2.4.2 LS-SPI对RB和核黄素的负载 | 第41页 |
2.2.4.3 LS-SPI对核黄素和RB释放 | 第41-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2.3.1 木质素磺酸钠在常见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2.3.2 木质素磺酸钠键接大豆分离蛋白产物LS-SPI的制备 | 第44-46页 |
2.3.3 LS-SPI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2.3.3.1 LS-SPI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2.3.3.2 LS-SPI形貌分析 | 第47页 |
2.3.4 LS-SPI载药及释放性能测试 | 第47-49页 |
2.3.4.1 LS-SPI对罗丹明B负载/缓释效果 | 第48-49页 |
2.3.4.2 LS-SPI对核黄素负载/缓释效果 | 第49页 |
2.4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3章 LS-P(AM-HEMA)水凝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2-75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3.2.2 制备LS-P(AM-HEMA)水凝胶 | 第54页 |
3.2.3 LS-P(AM-HEMA)水凝胶宏观形态及抗压性能测试 | 第54页 |
3.2.4 LS-P(AM-HEMA)水凝胶溶胀行为及保水率测定 | 第54-55页 |
3.2.5 LS-P(AM-HEMA)水凝胶结构测定 | 第55页 |
3.2.6 LS-P(AM-HEMA)水凝胶载药和释放性能检测 | 第55-58页 |
3.2.6.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6-57页 |
3.2.6.2 LS-P(AM-HEMA)水凝胶对RB和BSA的负载 | 第57-58页 |
3.2.6.3 LS-P(AM-HEMA)水凝胶对RB和BSA的释放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2页 |
3.3.1 木质素磺酸钠水凝胶LS-P(AM-HEMA)的制备 | 第58-64页 |
3.3.1.1 pH对LS-P(AM-HEMA)水凝胶影响 | 第59-60页 |
3.3.1.2 单体HEMA对LS-P(AM-HEMA)水凝胶影响 | 第60-61页 |
3.3.1.3 单体AM对LS-P(AM-HEMA)水凝胶影响 | 第61-62页 |
3.3.1.4 LS对LS-P(AM-HEMA)水凝胶影响 | 第62-63页 |
3.3.1.5 交联剂MBA对LS-P(AM-HEMA)水凝胶影响 | 第63-64页 |
3.3.2 LS-P(AM-HEMA)的抗压能力和宏观形态 | 第64-65页 |
3.3.3 LS-P(AM-HEMA)和P(AM-HEMA)水凝胶溶胀性能测试 | 第65-69页 |
3.3.3.1 LS-P(AM-HEMA)水凝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胀性能 | 第65-66页 |
3.3.3.2 LS水凝胶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溶胀率 | 第66-67页 |
3.3.3.3 LS水凝胶消涨动力学研究 | 第67-68页 |
3.3.3.4 LS水凝胶再次溶胀性能测试 | 第68页 |
3.3.3.5 LS水凝胶保水性能测试 | 第68-69页 |
3.3.4 LS-P(AM-HEMA)水凝胶结构表征 | 第69-70页 |
3.3.4.1 LS-P(AM-HEMA)水凝胶红外光谱分析 | 第69-70页 |
3.3.4.2 LS-P(AM-HEMA)水凝胶SEM分析 | 第70页 |
3.3.5 LS-P(AM-HEMA)水凝胶负载药物及释放性能 | 第70-72页 |
3.3.5.1 LS-P(AM-HEMA)水凝胶对RB释放性能检测 | 第71-72页 |
3.3.5.2 LS-P(AM-HEMA)水凝胶对BSA释放性能检测 | 第72页 |
3.4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4章 LS基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其PH响应性 | 第75-86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76页 |
4.2.2 制备LS-PMS共聚物 | 第76-77页 |
4.2.3 LS基共聚物微球结构表征 | 第77页 |
4.2.4 LMS共聚物乳化性能测试 | 第77-78页 |
4.2.4.1 原料配比对乳化性能影响 | 第77页 |
4.2.4.2 pH对乳化性能影响 | 第77页 |
4.2.4.3 NaCl浓度对乳化性能影响 | 第77-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4.3.1 LS基共聚物微球制备 | 第78页 |
4.3.2 LMS微粒粒径分布 | 第78-79页 |
4.3.3 LS-PMS聚合物SEM表征 | 第79-80页 |
4.3.4 LMS微粒红外光谱 | 第80页 |
4.3.5 LS-PMS微粒乳化性能测试 | 第80-83页 |
4.3.5.1 原料配比对共聚物乳化性能影响及金相显微镜照片 | 第80-81页 |
4.3.5.2 NaCl对LS-PMS-a微粒乳化性能影响 | 第81-82页 |
4.3.5.3 pH对LS-PMS-a微粒乳化性能影响 | 第82-83页 |
4.4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